小米,不再是從前的小米了。在剛結束不久的雷軍年度演講暨小米新品發布會上,小米奏響了一支名為“技術創新”的“狂想曲”,艷驚四座。
產品方面,小米“大秀肌肉”,發布了折疊屏小米Mix Fold 3、仿生四足機器人等一系列科技力拉滿的新品。底層技術上,小米宣布在手機端跑通13億參數的大模型,展示出在AI、芯片、5G等多個領域的研發成果。
“只有著眼長期價值,堅持長期投入,才能構建核心競爭力和護城河,成為一家偉大的科技企業。”小米創始人雷軍表示,小米將對人類文明有長期價值的技術領域,堅持長期持續投入。
(相關資料圖)
可以看出,小米不再僅僅是一家穩居全球前三的手機企業,更是一家在底層技術有深入布局、在多個前沿領域實力出眾的硬科技企業。
潛心布局十余年,小米實現應用型技術到關鍵領域底層技術的全方位突破,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它沒有被內卷的手機市場框限住,而是選擇了一條更艱難、但更有發展潛力的道路,并堅定地走了下去。
新小米,新變化
著名經濟學家泰勒·考恩在著作《大停滯?》中提出一個觀點:幾個世紀以來,美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源于享用了無數“低垂的果實”;當果實被摘完,經濟也就隨之陷入停滯。
在科技領域,“低垂之果”的現象同樣存在,當突破性科學創新停滯不前,行業也進入了增長乏力、惡性內卷的狀態。以手機行業為例,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已連續八個季度下滑。
為了突破創新瓶頸,小米選擇攀上樹梢,去摘“高處的果實”。8月14日晚,在雷軍年度演講暨小米新品發布會上,小米折疊屏Mix Fold 3、仿生四足機器人等一系列新品驚艷亮相。
“一個全新的小米正在走向未來。”在這場發布會上,小米打破了過去的刻板印象,以全新的硬核科技企業姿態,向外界展示出在手機、機器人、AI等多個技術能力實現的重要成果。
年均增速接近150%,折疊屏手機展示出驚人的發展潛力。不過由于折痕深、太厚重、性能差等難以解決的痛點問題,折疊屏手機市場成為一座“難以開采的金礦”。在這樣的背景下,小米推出第三代折疊屏旗艦機型——小米MIX Fold 3,創新性實現輕薄折疊與全面旗艦體驗并存,以“輕薄全能”定義折疊屏下半場的全新標準。
產品體驗拉滿的背后,是小米長期自研技術的成果。比如在輕薄化方面,小米的思路是“以技術換空間”,放棄行業“二級連桿轉軸技術”,轉向自研“自研龍骨轉軸”,使得其展開態和折疊態的厚度分別減薄8.6%和12.5%。
優秀的影像體驗,毫無疑問是手機用戶的剛需。不過復雜的相機模組,也帶來了手機厚重的問題,過去手機廠商為了追求輕薄而犧牲了折疊機的影像能力。瞄準這一痛點,小米通過與徠卡合作移動影像系統小型化,首次在輕薄折疊屏上呈現“徠卡光學全焦段四攝”。
此外為了提升續航能力,小米MIX Fold3還搭載了兩顆澎湃G1芯片和一顆澎湃P2芯片,讓產品綜合DOU達1.34天。基于在影像、續航、設計等多個維度核心能力的提升,小米MIX Fold3真正做到了“沒有短板”。
手機之外,機器人也被視為小米的重要戰略支點。自2020年開始,小米開始深度投入機器人,三年來搭建了數百人的研發體系,能力覆蓋了從零部件到硬件系統、軟件系統、運控、感知等各個維度。
在最新發布會上,小米新一代仿生四足機器人CyberDog 2正式亮相,尺寸較前代產品縮小了16%,重量減輕了40%,僅有8.9Kg,在集成度、仿生度達到了更好的表現,也有利于融入更多用戶的家庭生活。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有剛柔耦合的復雜動力學系統,涉及的核心技術包括人工智能、感知系統、交互系統、工程力學等。通過探索機器人這一技術高點,小米正加速推動整個產業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
小米機器人事業部總經理告訴搜狐科技等媒體,“未來機器人可能是我們最重要的產品,因為它正好介于手機和車之間,對人服務能力的拓展是非常重要的。”
認知突破,讓小米實現真正成長
產品力的角逐是一場長跑競賽,要想在行業創新乏力的時期打造出真正驚艷的產品,更是需要長周期的積累。小米一方面圍繞用戶需求的務實主義,另一方面基于底層技術的技術追求,真正做到了技術長期主義者的價值堅守。
2022年,小米研發投入約160億,同比增長21%,而過去六年(2017-2022)小米研發投入的年復合增長率高達38.4%。目前,小米研發已經進入12個技術領域,包括5G移動通信技術、大數據、云計算及人工智能,同時基于智能制造,進入機器人、無人工廠、智能電動汽車等,總體細分領域達99項。
在知識產權方面,截至今年3月31日,小米全球授權專利數已超3.2萬件。其中,在中國信通院發布的5G標準必要專利聲明有效全球專利族企業排名中,小米全球專利族占比4.1%,首次進入前十。
創新產品、廣泛技術布局的背后,是小米認知的突破,讓小米真正地實現了成長,也讓小米沒有被內卷的手機市場框限住,而是走出了一條更難、也更有發展潛力的路。
雷軍在年度演講時,用了過去三十多年生涯里面幾次關鍵的成長,來說明認知突破對于個人、公司的重要意義。“每一段經歷,每一次突變,都是一次認知的突破,更是一次關鍵的成長。”
在武大求學期間,雷軍建立了一生的夢想,還會了拆解目標。在金山創業的過程中,雷軍完成了從程序員到管理者的突變。創立小米后,過去三年小米的高端探索,成為了雷軍近十年來最痛苦,也是收獲最大的一次成長。
以小米的高端化探索為例:一開始在小米內部,做高端并未達成共識,有人認為“把中低端做好就挺好的,小米干嘛要做高端呢?”不過雷軍表示,只有做高端,才能倒逼小米在技術上尋求突破,才能為未來贏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在雷軍的堅持下,小米將高端化上升為集團戰略。這一目標指引下,盡管小米11、小米12不達預期,但是經過三年時間、上百億的投入、幾萬人的努力,小米13迎來階段性的突破,第一次真正做到了從參數領先到體驗優先。
高端化,是小米認知突破的縮影之一。小米手機部總裁曾學忠告訴搜狐科技,有了認知突破,有了小米對于戰略的技術規劃布局,有了具體落地的路徑,小米技術能力質變才出現了飛躍式的突破。
展望未來,小米仍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在這次發布會上,雷軍首次提出科技戰略升級——小米將對人類文明有長期價值的技術領域,堅持長期持續投入。2022至2026年,小米研發投入將超過1000億元。
小米科技戰略的升級,體現其堅持“技術為本”鐵律、堅定投資未來的核心方向,也彰顯了身為科技企業“領頭羊”的人文關懷——一切技術發展,都要以人為本。
大模型時代,小米的機遇何在?
科技戰略升級后,小米將遵循四個關鍵路徑與原則,即深耕底層技術、長期持續投入、軟硬件深度融合、AI全面賦能。其中,“AI全面賦能”是對于小米業務發展最具現實指導意義。隨著AI成為生產力,小米將長期持續投入這一底層賽道。
ChatGPT的“橫空出世”,帶領大模型技術浪潮席卷全球,新一輪變革拉開帷幕。有業內觀點認為,所有產品都值得用大模型重做一遍。
“未來大模型對手機行業來說可能是一個顛覆性的變革,AI讓手機真正實現理解用戶的大跨越。”小米集團高級副總裁、手機部總裁曾學忠認為,未來手機能感知到用戶的所思所想,提前做預判,提前做決策。這種跨越下,好的產品一定會重新激發用戶的換機熱情,所以企業一定要抓住技術周期的機遇。
基于超7年布局AI技術的經驗,今年4月小米正式組建了AI實驗室大模型團隊。在這次發布會上,小米正式對外宣布全面擁抱大模型,并透露小米將13億參數的大模型在端側初步跑通了。與此同時,升級大模型的小米語音助手小愛同學也開啟內測,提供超級問答、個性化創作、上下文理解與復雜任務處理等一系列的能力。
聚焦布局思路,小米做大模型更希望體現本地化、輕量化,與云側部署大模型相比,本地運行大模型的優勢在于理論上的響應速度更快,在弱網或者無網的情況下也能保證相關服務可以使用。
人工智能之父阿蘭圖靈曾經預測,一旦機器開始思考,它們會相互溝通、增強自身的智能,將很快超越人類的智力。大模型技術本質上代表著對用戶理解的加深, 它的快速迭代讓人們瞥見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
小米認為,AI會產生指數級的效應,對研發、生產、應用各個環節產生巨大的作用。“未來的關鍵變量就是AI大模型,可能會讓小米科技生態的核心場景實現革命性體驗突破。”
無論是全面推動AI大模型的應用落地、面向仿生機器人技術的艱難攻堅,還是打破折疊屏手機的瓶頸與痛點,都可以看出小米從追求極致性能,轉向追求長期價值。當“低垂之果”不再唾手可得,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成為小米擺脫內卷困境,實現第二增長曲線的重要途徑。
在進入第二個十年的重要關卡中,小米通過認知的突破,研發技術的布局與落地,重塑了自身的業務架構、品牌形象,成長為一個全新的小米。面向未來,即使技術探索之路漫漫,小米也將披荊斬棘、一往無前。
責任編輯:Rex_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