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現代農業以農業智能裝備、北斗農機自動導航駕駛、無人農場、高通量植物表型平臺等代表的智慧農業,正日益成為最活躍的農業生產力。中國種業市場規模大,但互聯網+現代農業行業起步晚,與國際領先種企相比,國內在研發投入和研發能力上相對落后,產業格局分散競爭力欠缺;部分先進性狀種子存在明顯的進口依賴性,對新性狀研發產權的保護力度仍然不足。
【資料圖】
尤其在育種方面,國內相對落后。育種成本昂貴、競爭壁壘高,有先發優勢的企業憑借不斷的研發投入開發新品種,牢牢占據產業鏈上游。如今,包括京東、拼多多、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大廠都在加速布局數字農業板塊,將數字化技術融入種植、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銷售等環節,但由于當前我國農業存在產業落后、信息不對稱、耕地分布散、規模小等特點
中國以“互聯網+現代農業”為驅動,有助于發展智慧農業、精細農業、高效農業、綠色農業,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
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互聯網+現代農業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顯示
互聯網+現代農業行業市場全面調研及前景分析2023
伴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快速廣泛應用,以及農業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以智慧農業為表現形態的“農業4.0”時代已經到來。
一是夯基礎保供給。圍繞穩定糧食播種面積、耕地保護與質量建設、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業生產布局、區域農業協同發展、農業抗風險能力等工作,實施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安全保障工程。二是提升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圍繞科技創新、種業振興、農機裝備、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等工作,實施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提升工程。三是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從中國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來看,現代農業產業鏈一體化發展及資本運作速度加快是兩大發展趨勢。未來,中國政府將繼續加大對農業行業的投入,加強農業行業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將會大大改善農業行業的生產能力;政府將繼續加大對農業行業的改革力度,從而促進中國現代農業行業的發展。
“互聯網+”代表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方向、新趨勢,也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徑、新方法。“互聯網+農業”是一種生產方式、產業模式與經營手段的創新,互聯網+現代農業通過便利化、實時化、物聯化、智能化等手段,對農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農業產業鏈環節產生了深遠影響,為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目前中國現代農業存在一些較為明顯的發展趨勢:如傳統型農企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整合業務、擴張版圖、提升生產效率,創新型企業扎根"智慧農業"、發展信息化技術,以及農業電商滲透度不斷提升等。傳統領域和新興領域的投資呈現"二元對立"的格局。
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如傳統型農企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整合業務、擴張版圖、提升生產效率,創新型企業扎根"智慧農業"、發展信息化技術,以及農業電商滲透度不斷提升等。傳統領域和新興領域的投資呈現"二元對立"的格局。
中國以世界7%的耕地面積養育了全球 20%人口,需要農業技術的不斷迭代創新,靠誰來迭代誰來創新?惟靠具有農化、種業核心競爭力的龍頭大企業。
從市場發展前景而言,中國是全球種業最具增長潛力的市場。2021年我國種業市場規模達660億元,市場規模全球僅次于美國。預計到2026年,市場規模將達893億元。
互聯網+現代農業創新模式不斷涌現,最主要的體現方式為農業流通電商化。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近年來資本市場對現代農業的關注日益增長。
到2025年,我國農業數字化轉型取得重要進展。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數字化水平以及農村互聯網普及率等逐步提高。具體而言,預計大田、設施、畜禽、水產生產的數字化水平分別達到25%、45%、50%、30%,生鮮農產品冷鏈流通率超過40%,實現質量安全追溯的農產品占比超過25%,農業數字經濟占第一產業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15%,行政村電子商務站點覆蓋率不低于85%。
未來10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農業市場化、信息化、品牌化、國際化水平將顯著提升。互聯網+現代農業提質增效明顯,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升。農產品消費總量增速放緩,消費結構轉型升級明顯。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融合互促,中國農產品進出口市場更加多元化。
未來互聯網+現代農業行業投資前景,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互聯網+現代農業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互聯網+現代農業行業報告由中研普華行業分析專家領銜撰寫,主要分析了行業的市場規模、發展現狀與投資前景,同時對互聯網+現代農業行業的未來發展做出科學的趨勢預測和專業的行業數據分析,幫助客戶評估行業投資價值。
責任編輯:Rex_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