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谷雨微)據路透社報道,美國紐約一癱瘓男子托馬斯在接受大腦植入芯片的手術后,逐漸恢復了手部的觸覺和運動。美國范斯坦醫學研究所稱,自從托馬斯參與這項研究以來,他的臂力已經增加了一倍多,希望后續可以把這項技術應用到人們的下肢。
當地時間7月28日,托馬斯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公眾講述了他的經歷。三年前,托馬斯在跳進泳池時摔斷了脖子,導致胸部以下癱瘓。為了恢復觸覺和運動,在今年3月,他接受了一項長達15個小時的腦部手術,在大腦內植入微型芯片,同時依托人工智能算法等技術,托馬斯的大腦、身體以及脊髓重新連接起來。這項技術被稱為“雙神經搭橋”,相當于讓感覺及運動信號在托馬斯的大腦與身體之間傳輸。
“‘雙神經搭橋’技術發明的目的是讓大腦、脊髓和肢體效應器之間形成一個完整的神經通路,幫助患者恢復完整的運動過程,同時也會刺激脊髓的再生和修復。原理是在大腦皮層中植入電極陣列,拾取患者想象運動時產生的神經信號,經人工智能技術解碼轉換,再將神經指令發送到人前臂的電極貼片上,刺激肌肉運動。”江蘇省人民醫院老年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牛琦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該原理也同時融合了人工智能系統和穿戴系統,是人腦、脊髓與肢體之間的一個復雜交互的過程。
牛琦進一步表示,“這項技術其實從2000年初就開始顯現出一定的研究成果,總體來看,目前仍處在臨床探索階段,還未完全應用到臨床。但就技術本身來看,在尚無法治愈脊髓創傷所導致的神經元功能缺損或神經修復再生未取得重大突破之前,利用人工智能、可穿戴設備、腦機接口等技術,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幫助脊髓損傷患者或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等神經系統疾病患者部分恢復手臂和肢體的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這個技術還是非常值得期待。”
“此外,由于這些技術還處于初始階段,不一定能夠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完美,借助人工智能等技術將大腦釋放的生物電信號轉變為物理信號時,也有產生錯誤的可能性,同時顱內植入電極的手術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很多科學家也在思考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同時,使用風險更小的生物技術以達到和物理輔助設備同樣的療效。總之,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迭代完善,無論是物理設備的輔助還是與生物技術相結合,都會在幫助患者恢復運動功能方面帶來更大的治療突破。”牛琦說。
(來源: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責任編輯:Rex_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