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天財經 晉谷 周天
【資料圖】
3499 美元的售價、明年初才發售、外接「充電寶」、續航只有兩小時以及沒有殺手級應用……蘋果 Vision Pro 是有史以來最好的 VR 產品,但這些缺點讓它看起來像是個半成品。
這終于讓手機產業松了一口氣。至少在短期內,「下一空間計算設備」還沒辦法替代手機。
長期報道蘋果的彭博社記者 Mark Gurman 說,為了避免負面新聞,蘋果一度考慮要推遲到 WWDC 幾個月后才宣布價格。最后,蘋果擔憂如果不在發布會透露,價格會成為更大的焦點。因而決定現在公布,讓消費者用 9 個月時間來消化。
市場最初的反應也不樂觀,發布會當天,蘋果股價一度跌超 1%。但架不住蘋果今年暴漲近一半市值的漲勢,再加上庫克宣稱這是將要取代 iPhone 的下一代「空間計算」設備,那么市場也跟著小興奮一下——短暫下跌之后,蘋果股價繼續上漲,總市值逼近 3 萬億美元。
相比之下,蘋果供應鏈企業的股價就撐不住了。根據研究機構 Wellsenn XR 的報告,共有 7 家中國大陸企業進入 Vision Pro 供應鏈,分別是立訊精密、高偉電子、德賽電池、歌爾股份、長盈精密、領益制造、兆威機電。
發布會后,這些果鏈企業股價紛紛下跌,其中立訊精密下跌 7.34%,長盈精密跌 18.92%、兆威機電跌停。發布會后的數日,依然有德賽電池、長盈精密、兆威機電在持續下跌。
下跌原因在于,市場傳聞蘋果大幅下調 Vision Pro 的銷售目標,從之前市場預期的 100 萬臺,銳減至 15 萬臺。這些中國企業能拿下 Vision Pro 訂單,固然說明蘋果倚重中國供應鏈。但是訂單量銳減后,市場預期顯然無法得到滿足。
對于蘋果,Vision Pro 是探索性質的業務,盈利有成熟的 iPhone 業務支撐。即便有各種缺點,蘋果也證明了自己的產品能力和技術儲備的「板凳深度」。
但對于這些果鏈企業,此前為蘋果新設備設立實驗室、改建生產線的成本已經產生,訂單量銳減之后,成本就會變成虧損預期。以字節 PICO 的代工方歌爾股份為例,2022 年蘋果占其年度銷售總額比例為 73.28%。在去年蘋果「砍單風波」之后,歌爾股份市值一度蒸發上千億元。
01 中國 VR 企業
蘋果一次性掏出全部家底,技驚全場,會對當前的全球選手帶來什么樣的沖擊?
當前的消費級 VR 的頭部產品是 Meta Quest 和字節跳動的 PICO。據 IDC 的數據,2022 年第三季度,Meta Quest 的全球市場份額為 75% 左右,PICO 為 15% 左右。
PICO 是字節近年來最引人注目的收購項目之一。字節與騰訊曾競爭收購,最終在 2021 年,以 90 億元人民幣溢價收購當時估值 20 億元的 PICO。之后,字節為 PICO 投入真金白銀的支持,除了研發資源,還有字節最不缺的流量資源。2022 年春節期間,PICO 在字節跳動全渠道總曝光量高達 11.3 億人次。
PICO 一度通過渠道商在線下商場大量開設門店,并通過抖音開屏廣告、直播間露出等引流,同時也設下令業內驚詫的銷售目標。據 36Kr,2022 年,PICO 的銷量目標是 100 萬臺,但最終銷量低于預期為 70 萬以上。今年,PICO 大幅下調銷量目標到 50 萬臺。
體面的說法是,VR 行業還處于早期階段?,F實情況是,消費者對 VR 設備認知不夠。但問題根源是,市面上的 VR 設備產品力不夠:現在最暢銷的 Quest 2 和 PICO 4,都還在使用高通在 2019 年底推出的驍龍 XR2 芯片,其核心頻率只有 1.8GHz,不及 M2 芯片的一半(3.49GHz)。主要的幾款 VR 頭戴設備,普遍存在佩戴時間久會讓人眩暈的問題。眩暈的主要原因是畫面延遲,蘋果通過自研的 R1 芯片將延遲降到 12 毫秒,肉眼幾乎無法察覺。
「(芯片)這事一時半會兒無解,預計蘋果會孤獨領先相當長的時間?!筕R 公司夢想綻放 CEO 熊文對媒體表示。
扎克伯格鼓吹的元宇宙概念退潮后,被當成元宇宙接口的 VR 設備也隨之熄火。據 IDC 數據,2022 年全球 AR/VR 頭戴設備出貨量 880 萬臺,還不及 iPhone 銷量的零頭。要知道,去年,iPhone 賣出 2.32 億部。
今年初,字節跳動的 PICO 還傳出裁員消息。雖然 PICO 團隊表示是「正常組織調整」,但其銷量下降很難不引發外界擔憂。PICO 面臨的問題和其他 VR 設備一樣,應用場景太少,幾乎只有游戲和視頻。PICO 的游戲還少于 Meta Quest,后者收購了三家游戲工作室,在游戲上要強于 PICO。
字節擅長的短視頻和直播,PICO 確實依靠秀場直播打出了一定聲量。據品玩,PICO 的秀場直播收入基本上超過游戲,「吸引了不少用戶打賞,一晚上打賞幾千塊的用戶大有人在?!?/p>
更適合 VR 設備的長視頻,目前還缺乏供給。去年 PICO 4 發布后,PICO 副總裁任利鋒向媒體表示,中國市場的傳統長視頻年產量可以達到 5 萬個小時,但優質 VR 視頻年產量還不到 20 個小時,「VR 行業的內容產能,還沒有被廣泛地激發出來?!苟鴥热萆鷳B的激活,靠的是劃時代的產品力躍進,這是 Vision Pro 正在施加的巨大產品壓強。
除了字節,小米、百度、騰訊等國內大廠也對 VR/AR 領域有所投入。今年 2 月,小米創始人雷軍在微博展示了米家的 AR 眼鏡,定位是「眼鏡相機」,主要用于拍攝視頻,不過,有自媒體評測完這款產品后,用的標題是:「很難用它看見未來」。
在元宇宙概念火熱時,百度推出「希壤」,主打用 VR 設備進入其元宇宙平臺。但眼下,百度的精力劇烈轉向了生成式 AI。今年 2 月,騰訊 XR(拓展現實)部門也散伙了,項目負責人沈黎也在去年 11 月離職。同樣在 2 月,快手VR 和元宇宙業務關停,負責人馬英武也宣布離職。
就在中國選手第一波沖鋒偃旗息鼓后短短幾個月,蘋果 Vision Pro 橫空出世,重新點燃了消費者對 VR 設備的關注。這不是一個好的時間點,但 62 歲的庫克等不到產品的徹底成熟,哪怕存在硬傷也要上馬。更根本的原因在于:手機銷量整體疲軟、移動互聯網紅利消失。
如今,蘋果敲定了行業技術路線,再次制定了行業標準:MR(混合現實),雙向眼神交流加實景還原;徹底拋棄手柄,采用眼動 + 手勢追蹤 + 語音交互,以及實時的數字孿生人。
再加上芯片優勢,疊加此前積累的內容生態和銷售渠道,這把玩家進入的門檻拉得極高,那么問題變成了,Meta Quest 和 PICO 能拋棄手柄嗎?裁撤 VR 部門的大廠,重新投入還趕得上嗎?
02 應用場景
除了硬件和算力,應用和內容生態是一個硬件設備最長久的壁壘。
游戲和影視,正是 VR 設備最能提供劃時代體驗的兩個行業。在用 Vision Pro 看過《阿凡達》后,導演陸川對媒體感慨,「以后去電影院看 3D 電影這件事真的可能就是偽命題了。」
參加 WWDC 的還有迪士尼 CEO Robert Iger,他在發布會上表示,迪士尼將為 Vision Pro 提供流媒體服務,「迪士尼的內容與蘋果的頭顯設備之間有著令人信服的戰略契合?!?/p>
正式發售時,Vision Pro 將可以觀看 Disney+ 和 Apple TV 的影視內容。《鋼鐵俠》導演 Jon Favreau 正在為 Vision Pro 開發視頻內容。他還是 Apple TV 獨屬紀錄片《史前地球》的制片人,Vision Pro 演示視頻里令人印象深刻的恐龍就出自這部紀錄片。預計 Vision Pro 最終上線的就是 3D 版《史前地球》。
在正式發售時,Vision Pro 還可以玩 Apple Arcade 上的 100 多款游戲。小島秀夫出現在蘋果發布會上,表示將《死亡擱淺》導演剪輯版帶到了 Mac 上,也讓人聯想是否會在 Vision Pro 玩到小島秀夫更多,甚至定制款的作品。
上述這些是 VR 設備的常規應用場景,Meta Quest 和 PICO 上同樣可以玩上百款游戲,Meta 更是在去年底宣布,Quest 上的 VR 游戲《行尸走肉:圣徒與罪人》已經帶來 5000 萬美元的銷售額,占這部游戲生命周期總銷售額的一半。
Meta 想以此證明 VR 設備可以為游戲帶來銷量,希望借此豐富游戲生態。但相較于 PC 電腦和游戲主機上成熟的游戲生態,VR 游戲還處在早期階段。
完成決定性一擊,目前最有可能的抓手,還是蘋果恐怖的產品力,可以設想一下,游戲產業與 Vision Pro 結合,槍戰、打斗、球類游戲可以擺脫手柄與鼠標,通過眼球追蹤和 AI 預判,獲得更好的游戲體驗。如果再加上大語言模型,不管是米哈游的《原神》,還是《崩壞:星穹鐵道》,亦或是騰訊的王者榮耀,都有被新硬件提供突破性新體驗的可能。
真正進入下一個 「iPhone 時代」需要降低價格門檻,彭博社 Mark Gurman 說,蘋果計劃最早在 2025 年底發布更便宜的 Vision 型號,實現這一點,這只能靠中國制造業。至少要到那時,蘋果 MR 設備才有普及的希望。這三年里,VR 設備及其內容生態會因為 Vision Pro 發生哪些改變?會出現什么樣的殺手級應用?還是未知數。
但幾乎可以斷定,Vision Pro 和 AI 可以實現很好的組合。Sterling Crispin 曾參與開發 Vision Pro,他在 Twitter 上披露了部分他所做的工作,根據眼動追蹤、腦電活動、心跳、肌肉活動、血壓、皮膚電導率等生理信息,讓 AI 模型來判斷用戶的心情,進而預測用戶的下一步動作,「這基本上是讀心術」。體驗過 Vision Pro 的人也提到,Vision Pro 會精準地預判自己想要點擊的位置。
一臺機器可以閱讀我們的思想,這似乎會開啟一個人類不可預知的魔盒。但一旦點上科技樹,產業就會被裹挾著滾滾向前,又是一輪從硬件、供應鏈到應用生態的洗牌,一個留給中國企業的窗口期,已經出現了。
責任編輯:Rex_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