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現在走在回歸的道路上。」
(資料圖)
華為終端 BG CEO 余承東在華為開發者大會 2023 上表示,鴻蒙生態走過了艱難的四年,「回首望去,輕舟已過萬重山。」
余承東確實有理由這么說。按照市場研究機構 IDC 的數據,今年第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 Top 5 發生了不小的變化:OPPO 擠下 vivo 和榮耀登上榜首,蘋果也反超小米,但最受關注的,還是華為重返 Top 5。
隨著產品重回正常節奏,第二季度華為在手機市場的一片頹勢之中拿下了同比 76.1%的高速增長,即便這其中有去年基數較小的緣故,但不論如何,華為還是憑借 13.0%的市場份額與小米并列第五,在 600 美元以上的中國高端手機市場更是僅次于蘋果,位列第二。
圖/雷科技
過去幾年,華為手機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出貨量大減,去年在國內市場甚至都降到了 2267 萬臺左右(市場份額 7.9%,Counterpoint 數據),但轉眼之間華為手機業務又重新回到了 Top 5 之列。
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一千多年前,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隨即從白帝城東下江陵,有感而發寫下了流傳千年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但不管是李白還是鴻蒙生態,在「萬重山」后就是一片坦途了嗎?
鴻蒙需要加速
7 億+,這是余承東在 8 月 4 日華為開發者大會主題演講中透露的鴻蒙生態設備數。
圖/雷科技
對于一個面世不過短短四年的操作系統,鴻蒙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前不見古人」。不僅如此,鴻蒙還硬生生在 iOS 與 Android 的統治下做成了全球第三大手機操作系統。
但另一個事實是,相較于 iOS 與 Android,鴻蒙生態還是處在走向成熟的階段。即便不考慮活躍設備數量上的巨大差距—— iPhone 去年就有 10 億臺(蘋果總活躍設備 18 億臺),Android 前年更是超過了 30 億臺,從開發者規模到開發工具/文檔的完善上也還有明顯的距離。
更重要的問題是,鴻蒙生態的擴張放緩了。
2022 年的華為開發者大會上,余承東表示華為 HarmonyOS 終端用戶數達到了 3.2 億,實現了 113% 的增長;HarmonyOS Connect(鴻蒙智聯)更增長 212%,達到了 2.5 億。
2022 年華為開發者大會,圖/華為
考慮到 2021 年華為開發者大會上,余承東公布的華為 HarmonyOS 設備數量是 1.5 億臺,基本可以確定前述的「113% 的增長」是指同比增長,由此也可以倒推出彼時 HarmonyOS Connect 設備數量在 8000 萬臺左右。
今年的開發者大會上,余承東沒有分別公布兩者的數量增長,只是用「7 億+鴻蒙生態設備」涵蓋了兩者。而以總數來看,從 2021 年的 2.3 億臺,到 2022 年的 5.7 億臺,再到 2023 年的 7 億臺,華為生態設備的增量減少了,更遑論增率。
眾所周知,鴻蒙的覆蓋速度之快,很大程度上離不開龐大的華為手機出貨量和用戶,華為從鴻蒙 2.0 開始宣布了覆蓋大量機型的鴻蒙系統升級計劃,就帶著大量 EMUI(Android 定制系統)用戶遷移到了鴻蒙生態。
與此同時,鴻蒙面向萬物互聯時代的理念以及規模依然龐大的華為終端用戶,吸引了第三方廠商、開發者進入。理想情況下,隨著生態廠商和開發者的增多,鴻蒙生態設備和應用數量隨之增加,用戶規模也會進一步擴大,反過來又會吸引更多的廠商和開發者進入,形成飛輪效應。
過早放緩的增長于鴻蒙生態而言,顯然不是一個可以接受的選項。而對華為來說,短期內最好最有效的破局之策,還是要從最強勢也最重要的手機抓起。
手機「主引擎」需要加大馬力
手機對于鴻蒙生態的意義不言而喻,即使華為是面向萬物互聯時代推出的鴻蒙,也明白智能手機作為個人隨身攜帶的高性能計算設備有多重要。
用戶需要,不管是 AR 還是機器人,都很難在未來幾年內把手機從人們最重要的計算平臺上擠下;開發者需要,手機上有更龐大的用戶、更長的使用時長以及更高的頻次;鴻蒙也需要,手機對生態的聚攏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包括「1+8+N」全場景戰略中的「1」,便是智能手機。
華為終端 BG 首席戰略官兼全屋智能產品線總裁邵洋,圖/雷科技
在今天的 HarmonyOS Connect 伙伴峰會上,華為終端 BG 首席戰略官兼全屋智能產品線總裁邵洋表示,手機是鴻蒙生態的主力引擎。
反應到實際,華為也在各個方面加強「主引擎」的馬力。但首先還是保證鴻蒙的基本盤。一如過去,HarmonyOS 4 的升級覆蓋范圍依然很廣,包含了 P 系列、Mate 系列、Nova 系列和暢享系列,即使是四年前發布的 Mate 30 系列和 Nova 6,也還在首批(8 月)升級名單之中。
HarmonyOS 4 升級計劃,圖/雷科技
值得注意的是,首批升級鴻蒙 4 的設備均為手機和平板,第二批(9 月-12 月)主要是智慧屏、路由等智能家居產品,足見華為對主流移動計算平臺的重視程度程度。
同時在鴻蒙 4 上,華為借助盤古大模型,將生成式 AI 技術第一次引入到語音助手小藝上(本月晚些時候開測),實現了更強的自然語言理解能力以及更多新涌現的 AI 應用。
在大模型和生成式 AI 已經形成大潮的當下,可能還很難說鴻蒙 4 融合盤古大模型會給業界帶來什么變化變化變化,但可以肯定的是,對大眾消費者來說,又多了一個關注甚至購買華為手機的有力理由。
此外據多家媒體報道,華為海思據傳將于今年下半年發布一款新的麒麟芯片,采用中芯國際 N+1 工藝。按照中芯國際 CEO 梁孟松在 2020 年 N+1 工藝首次流片成功后的說法,中芯國際的 N+1 工藝在功耗和穩定性上與 7nm 接近,但性能會低一些。
如果傳聞為真,對華為手機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就算旗艦產品用不上,也能提高 Nova 系列等非高端產品的競爭力,推動市場份額以及鴻蒙設備的擴張。
而就在不久前,有供應鏈人士透露,華為將今年出貨量的目標從年初的 3000 萬臺上調到了 4000 萬臺,整整高了三分之一。
華為的信心可能來自消費市場的認可,來自鴻蒙與大模型的結合,甚至是自研芯片的新形勢。但不管如何,鴻蒙都需要來自手機作為主引擎的強勁動力,來加速整個生態的擴大與成熟。
換言之,鴻蒙需要加速,也正在加速。
題圖來自雷科技
責任編輯:Rex_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