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vlog、直播……移動影像時代,影像生產正在變得越來越普適化、便捷化。越來越多人拿起手機來創作,表達,分享。當眼前的世界被記錄下來的那一刻,影像便被賦予意義,從此散發力量。
影像的力量對個人來說意味著什么?是一個個動人的瞬間,背后潛藏著一段段珍貴回憶。影像的力量對社會來說意味著什么?是社會所擁有的共同情感,凝聚能改變現實的磅礴力量。
(相關資料圖)
《影像自有力量》中,不同地點、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境遇的創作者,用影像描摹了社會百態,也傳遞希望、勇氣、親情、夢想……
《寶兒》:
影像可以表達細微的愛
短片《寶兒》講述了一個引人落淚的母女故事。母女二人在女兒婚禮前夜乘船趕路,卻遭遇機械故障。黑夜中,眼看就無法趕上婚禮,母親仍在練習自己在女兒婚禮上的致辭。這份致辭,母親寫了三年。
“父母和孩子之間可能經常出現的狀況就是,不知道怎么很直接地跟對方表達,我很愛你。”導演申迪說。這個短片的靈感來自申迪的真實生活。去年夏天,她在家里的茶幾下發現了一張紙,上面是媽媽寫的“在女兒婚禮上的致辭”。在致辭中,她發現媽媽寫了很多平時不會輕易說出口的動情的話。
在《寶兒》的創作中,申迪為片中的母親寫了發言,在傳達她本人婚戀觀的同時,也將真實的中國式母女情呈現出來。當片中母親真正上了臺,千言萬語只剩一句“祝我寶兒幸福”,女兒淚流滿面,觀眾也被影像表達的親情深深觸動。
“影像是一種不需要被翻譯的語言,它可以更加直接地跟你分享、表達我的感受。”申迪說,“生活當中很多感動的瞬間,很多細微的情感,可以通過創作來更好地表達。”
《一堂山里的攝影課》:
影像可以帶來另一種可能
作品《一堂山里的攝影課》背后有三位攝影師,張博然和他的兩個學生傅春燕、傅君怡。
2017年,張博然來到浙江麗水市遂昌縣黃泥嶺村,給那里留守的孩子們上攝影課。“當時我是希望通過鏡頭,讓孩子們可以記錄生活,表達自己。也正是在那一年,傅春燕和傅君怡成為了我班里的第一屆學生。”
以影像為紐帶,三人建立了深厚師生情誼,見證了彼此的成長,也對影像的力量有了新的認知。去年,傅君怡成為了一名攝影攝像專業的大學生。今年初,三人去往云南大倉小學,給山里的孩子上了一堂攝影課,并用鏡頭記錄了下來。未來,三人將成為vivo童畫未來公益計劃的特邀攝影講師,并參與設計攝影課程。
張博然說,攝影是攝影師與外界握手的一種方式。“攝影能定格眼前的真實,留下人與鏡頭交互剎那的內心碰撞。希望他們在未來的某一天,可以多一個走出山村的方式和機會。”
《游者多未懼》:
影像可以傳遞向前的勇氣
《游者多未懼》的故事發生在2020年武漢東湖旁邊的湖心亭外,一只游泳隊相約一起游東湖。這支游泳隊由十來個中年人組成,在等待跳板的間隙,他們的對話描繪了他們生活的種種故事。
導演張小鯊說,自己的初衷是拍一些東西給三年疫情下的人們看,帶去一些安慰。偶然間,他在東湖遇到了一支中老年人游泳隊。“當時我看著他們一個接一個跳進東湖,還高喊著‘精神’,那一刻的生活情緒徹底感染了我。”
短片中涌動的生命力也勾起不少人共同的記憶,并從中獲得慰藉。“那些跟‘游泳隊’一樣,始終帶著勇氣,很‘精神’地往前游的人們,會帶給我很多向前的力量。我也希望通過影像把這股力量帶給更多人。”張小鯊說。
技術與人文相互驅動
影像故事產生多元表達
隨著媒介技術的變革,如今,用手機就可以很方便的記錄生活。我們正在從仰視世界到平視世界,影像技術正賦予我們看待世界的新視角。而vivo影像力的不斷生長,離不開近十年間對影像技術與影像文化兩方面的不斷深耕。
vivo秉承“科技用心,影像從心”的初心,持續投入自主創新戰略升級,推出全新自研影像芯片V3及算法矩陣,堅持開放性聯合創新長期戰略,與蔡司深化光學領域合作,讓“人性化的專業影像”普惠更多大眾創作者。近年來,vivo還通過開展影像加手機攝影大賽、FIRST超短片大賽等一系列人文影像活動,回應“人人都是創作者”的時代。
vivo還在持續推動人們發現美,傳遞美。vivo致力于通過與合作方就影像與可視化技術的表達方式,聚焦中國故事的時代表達,共同開啟“中國之美·中國故事影像力”的新探索,鼓勵更多人尋找美、發現美、傳遞美,通過影像的視角,更多維度地洞察時代故事。
一個人記錄,記錄的是一個人的故事;一群人記錄,記錄的就是一個社會和國家的故事。vivo鼓勵大眾拿起手機,記錄當下,贊美日常,給影像“再加一張”。因為vivo相信,當萬千影像匯聚起來,就可以讓改變發生,而這正是中國故事影像力,正展現了“中國之美”。
廣告
責任編輯:Rex_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