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8月26日訊(編輯 笠晨)流量即生意的商業邏輯,在手機行業也不例外。如今,鎂光燈下的主角變成了折疊屏。從形態上顛覆了用戶的認知,給市場帶來了不亞于從功能機進化到智能機的情緒沸騰。無論是線上渠道上架就“秒空”,還是線下市場出現的斷貨,都佐證了折疊屏為消費電子行業帶來的“破壁效應”。對于手機廠商來說,備受追捧的折疊屏也破局了直板機“微創新”的困局。
進入到2023年,折疊屏也已經歷經四年多迭代發展,從最初的戰略意義進入到真正的使用價值階段。在今年上半年手機行業整體遇冷的情況下,折疊屏手機卻出現了逆勢增長的趨勢。據IDC最新報告顯示,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折疊屏手機市場出貨量約126萬臺,同比增長173.0%;上半年出貨227萬臺,同比增長102.0%。據Sandalwood中國電商市場監測,2023年上半年折疊屏手機的總銷量達到48萬部,同比增長78%,預計到2023年底,國內折疊屏手機的銷量將超過百萬部。相比較需求低迷的整體智能機市場,折疊屏賽道可謂尤其火熱。
(相關資料圖)
近年來,折疊屏手機提升優化明顯,無論在厚度還是重量上與傳統直板機已沒有太大差別。談及折疊屏手機的快速發展,TCL華星CEO趙軍對相關媒體表示,大概五年前,折疊手機開始進入消費者的視野。三年前,折疊手機的市場規模還小于100萬。今年,整個折疊手機的市場規模接近2000萬,大概是在1800萬到2000萬之間,全球折疊手機的出貨量,基本每年是以幾倍的速度在增長。“我們認為折疊手機是目前智能手機領域產品創新和迭代的主要創新點和增長點。”趙軍給出的預測,是站在產業鏈端的觀察。
而折疊屏市場之所以爆火,有其自身的原因,可以說行業突出一個“天時地利人和”。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自然是換機意愿下降導致市場需求出現下降,因此手機廠商們需要在一個新的賽道上找到增長點和創新點,折疊屏恰恰是在這個瓶頸期內出現的有潛力的子賽道。另一方面,是市場需求的自發性。事實上,消費電子的發展史證明了一件事——絕大部分人都喜歡大屏,當初的劃時代產品在最開始無一不是靠大屏取勝。然而智能手機的大屏化,在全面屏之后,碰到了人類手掌的“天花板”。但手機用戶對更大屏幕的需求始終沒有變,想要一邊聊天一邊瀏覽新聞;想要一邊看攻略一邊玩游戲等等。折疊屏就是在這種市場需求催生的一種能帶來更本質變化的產品形態。
最后一個關鍵點是,業內人士還表示,在華為、三星這樣的頭部品牌開始積極推動市場的帶動下,需求和產業鏈技術在逐步成熟,于是更多手機廠商也看到了折疊屏市場所具備高市場價值和差異化競爭優勢,開始紛紛入局。不過這也帶來了另一個結果:有些廠商并不是主動進入賽道并試圖帶領行業開啟新一輪的技術創新與產品革命,而單純是因為被頭部廠商帶動,由于擔心自己落后而被迫入局。進入2023年,更有部分廠商已經將折疊屏手機的起售價拉低到4000元內,創下新低,甚至低于很多傳統旗艦產品。然而僅靠價格戰就一定能贏得市場和用戶認可嗎?事實證明,并不是將“卷”的方向挪到折疊上,廠商就一定可以獲得成功。
▌逆勢增長下的格局嬗變:國產供應鏈的又一次升級與突圍
折疊屏手機成為過去幾年間低迷的消費電子市場上難得的一抹亮色。隨著各手機品牌的競相加入,國內折疊屏手機市場格局也悄然變化。數據顯示,從國內2023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的市場份額來看,華為占據國內折疊屏手機市場第一的位置,市場份額分別達到43%和35%;vivo在第二季度排名躍居第二,占據19.7%的市場份額;OPPO獲得15.9%的市場份額,第二季度排名第三;三星和榮耀第二季度分別位居第四和第五位,份額分別8.9%和7.2%。
一開一合,折疊的形態,滿足了消費者不同場景下的使用需求。分析人士指出,全新的技術規格以及更高的要求,也是國產供應鏈的一次升級和突圍。從折疊屏手機的發展進程來看,早期的供應鏈主要集中在海外。不過,隨著國產折疊屏手機的崛起,本土供應鏈企業也加快了擴張的步伐,折疊屏供應鏈的本土替代正在加速。中銀證券指出,折疊屏手機產業鏈核心環節主要為鉸鏈和柔性屏幕。具體來看,在MIM零件領域的上市公司有精研科技、科森科技,組裝領域的企業有精研科技。在柔性OLED領域的上市公司有京東方,UTG蓋板玻璃領域的企業有長信科技,在CPI玻璃領域的上市公司有長陽科技。
業內人士表示,鉸鏈+UTG降本是折疊屏降價的關鍵環節。鉸鏈環節技術難度高,價值量大。折疊屏手機需要在實現數十萬次折疊后依然保持無損,鉸鏈是提高折疊屏耐用性的關鍵環節。在鉸鏈技術上,精研科技已經向三星、華為、小米供應鉸鏈。在投資者互動平臺,精研科技也表示,目前公司具備折疊屏手機轉軸(鉸鏈)MIM件及整體鉸鏈組裝的研發、量產能力,已經為折疊屏手機安卓系頭部客戶供應手機轉軸(鉸鏈)用MIM件、手機轉軸(鉸鏈)。
另外,柔性屏幕蓋板材料升級,UTG玻璃脫穎而出。在蓋板材料這塊,UTG已經逐漸取代CPI成為折疊屏市場的主流。據有關媒體整理,有布局UTG相關業務的上市公司為長信科技、凱盛科技、藍思科技、沃格光電,具體業務如下表。目前,在UTG技術上,主要是肖特、康寧之類的國外廠商掌握,其中肖特在去年的市占率高達47%。不過,諸如凱盛科技、長信科技等國產廠商也在提速。中金公司在去年曾指出,國內廠商UTG產能正在擴張加速,并且由二次減薄加工向一次成型布局。7月底,凱盛科技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UTG有小批量訂單出貨并已在相關終端手機上應用,同時公司也正與多個客戶進行全面對接,加快推進UTG及UTG迭代產品進一步市場化。
6月初,長信科技回復投資者稱,搭載公司子公司東信光電UTG產品的vivo x flip已經上市發布,東信光電為搭載國內可折疊手機的首家UTG量產企業。公司在UTG領域技術儲備充分,包括與OPPO在內的國內主流手機客戶均有深入合作。
作為折疊屏的核心,中國屏幕面板企業快速崛起。當下,憑借著在終端銷量上的優勢,三星穩居第一的位置。和LCD等面板技術的發展類似,早期新技術大多掌握在國外廠商的手中。后期,經過技術上的升級,以及國產手機品牌的支持,京東方、維信諾、TCL華星等屏廠快速成長。來自CINNO Research統計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國內廠商AMOLED智能手機面板出貨份額相比去年的22.6%增加至37.8%。其中,京東方AAMOLED智能手機面板出貨量約0.3億片,同比增長68.4%,位居國內第一,全球第二,預計全年柔性AMOLED出貨量目標為超過1.2億片。深天馬AAMOLED智能手機面板出貨量約0.1億片,同比增長550%。對比之下,三星的份額則下降近兩成。
鈦媒體App整理了近一年發布過的折疊屏手機的屏幕供應商,可以看到,三星依舊是主流,但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使用國產面板。其中,京東方已將柔性OLED顯示技術應用于國內外多款高端旗艦機型,比如今年4月發布的vivo X Flip,榮耀7月推出的Magic V2,折疊能力高達40萬次以上。維信諾通過Padbending R減小技術,實現榮耀Magic V2下邊框區域厚度降低,配備邊框走線優化設計,實現更窄下邊框。業內人士表示,三星給國內品牌的屏幕并不是最好的,未來隨著國產屏廠在顯示效果上的提升,加上成本上的優勢,將會占據更多的份額。值得注意的是,折疊屏面板戰場的爭奪也是國內屏廠的一次“暗戰”。
技術上的競逐外,如何降低成本,搭載在更多的終端設備上,也成為關鍵的爭奪。上述分析人士指出,上下折正在依靠更低的價格成為今年折疊屏重要的銷售增量,也是某國產品牌為了搶占份額的重點產品線,不排除下代使用國產屏幕,目前也在顯示效果和成本間權衡。關于折疊屏終端和供應鏈的競爭才剛開始,隨著本土替代加速,中國品牌也終將走向前列。從0到2000萬只是一小步,折疊屏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和提升,比如折痕,目前無法消除只能淡化。屏幕面板的爭奪亦是如此,“取代”三星之外,國內屏廠也在暗暗展開較量,這也是打入頭部品牌的必經之路。
▌以創新造藍海 拒絕陷入低價混戰怪圈
逆勢、加速、亮眼……這些詞匯都是折疊屏市場表現的寫照,也令諸多玩家都想搶占這一蛋糕。但這條賽道,也正在陷入越普及越失去創新的怪圈。分析人士表示,市場不再保持“純粹”的高端,為了爭奪市場,全行業從品質為王的價值競爭,轉變為低價混戰。這種價格戰可能會在短期內吸引消費者并增加銷量,但就長遠而言,其對行業的發展并無裨益。因為低價競爭,勢必將限制企業在自主研發、創新和品質控制方面的綜合投入。長此以往,產業創新空心化不斷加劇,或將阻礙整個市場的成熟與發展。
動輒上萬元的售價、肉眼可見的折痕以及相對匱乏的軟件應用生態,都是折疊屏手機普及道路上的攔路虎。目前來看,折疊屏的硬件素質表現還遠未達到消費者放心的水準。有媒體記者在消費者投訴平臺黑貓上搜索“折疊屏”,在近1800條相關結果中,投訴主要在三個方面:折疊屏折痕裂痕、屏幕顯示故障和屏幕漏液。至少目前看,折疊屏手機離真正的普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數據顯示,2022年折疊屏手機出貨量只占手機總量的1.2%。
角逐紅海,無效內卷不能殺出重圍。分析人士表示,隨著整個智能手機產業步入后半程,產品同質化日趨嚴重,技術創新開始放緩。折疊屏賽道也不可避免地遇到同樣的問題,當品類紅利消失,嘗鮮玩家的增量不足,下一步誰還會為折疊屏買單?爭取直屏手機的用戶群,方能為折疊屏獲取更大的增量。而更“苛刻”的大眾用戶所需要的,不僅僅是一臺折疊屏手機,而是一臺“可折疊”的旗艦手機。唯有重新定義產品的體驗、形態與生態,折疊屏才能夠實現破局。面對新的技術周期與市場格局,創新是手機廠商在寒冬中撥云見日的唯一選擇。
來源:財聯社
責任編輯:Rex_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