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蘇先生發現小天才手表內置了“與朋友合影PK相貌”的App。南方都市報 圖
碰一碰加好友,可聊天可拍照,甚至還能PK相貌……據媒體報道,市面上動輒一兩千元的兒童智能電話手表,隨著其內置App越來越豐富,已經逐漸成為了“10后社交神器”。不過,有家長表示,這類兒童智能手表過度娛樂化的功能,讓他們喜憂參半。
現在,很多家長都會給孩子配一個智能電話手表,方便隨時定位、聯系孩子,保障安全。但正如調查所顯示的,一些生產商家為了獲利,在功能上不斷拓展,導致電話手表功能越來越多的同時,隱藏風險也越來越大。
比如,PK相貌的功能,容易引發孩子之間的容貌焦慮和攀比,誤導孩子的審美觀和價值觀。還有些游戲軟件,通過提升段位、會員特權等,誘導兒童充值消費,消費過程甚至無需家長同意就能自動扣款……
家長們對“社交神器”的擔憂,不是多慮。電話手表面向的消費者是兒童這一特殊群體,他們心智還不成熟,缺少自主認知和辨別能力,面對手表中內置的各種娛樂化軟件,他們如何能夠抵制誘惑,不沉迷、不亂消費呢?
當電話手表越來越智能,加載的應用五花八門,社交、游戲等延伸娛樂功能讓人眼花繚亂,與其說是一款手表,不如說更像是一部微型智能手機。對商家而言,功能性更強,可以幫助提升售價;對孩子們來說,卻埋下了各種風險隱患。原本旨在保障兒童身心健康和安全的電話手表,現在反而更讓家長更擔心了,無疑偏離了電話手表的產品初衷。
特別是隱私安全問題。電話手表本身有定位功能,很多還具備人臉識別、指紋解鎖等。這些數據本身就是隱私數據,它所記錄的兒童的行程信息,更是高度敏感的私人信息,一旦出現儲存信息泄露的問題,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后果不堪設想。
去年年底,兒童手表的國標正式發布,對信息泄露、強制索要權限等問題進行了明確規定,行業生產更加規范,也有據可依。不過,對電話手表內置的一些應用,它們所存在的種種問題,依然需要包括行業監管部門在內的多方合力監督,一一破解。
尤其是電話手表的生產商,在提供娛樂、游戲等功能之外,對搭載的那些APP理應有嚴格的監督審核——有沒有隱私泄露風險,是否符合防沉迷的要求,存不存在過度娛樂化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的問題等;監管部門和應用市場也要肩負起責任,對不符合條件的APP,應當果斷下架,或者從一開始就不予通過。
電話手表可以是“社交神器”,但它更應該是兒童身心健康安全的保護神器。對兒童電話手表這類智能終端,不能再將它當做傳統的手表來看待了。既然它的功能性已經能夠堪比手機,那就應該像監管手機、APP那樣,將未成年人保護措施嚴格落實到位。
責任編輯:Rex_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