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BAT等眾多國內科技“大廠”紛紛涌入AI大模型賽道,對于國內大模型技術水平如何、有怎樣的創新發展前景也引發諸多關注。
5月25日,在2023廣州小蠻腰科技大會期間,中歐資本董事長、華為原副總裁張俊接受南都灣財社記者采訪時認為,國內外AI大模型存在約兩年的代差,國內頭部科技公司應投入更多研究真正的底層核心技術。而對于創業者來說,AI大模型會帶來一些創業機會,但也要量力而行,找到好的應用場景。
觀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大廠不應在低技術領域過度廝殺
不是每家公司都要推出大模型
當前,國內科技“大廠”紛紛入局AI大模型,發布了各自的新產品,但在張俊看來,國內外大模型發展水平還存在較明顯的差距。“我的總結是大概存在兩年的代差。”
“無論通用型還是垂直型的大模型,它們作為一個應用場景出現,基礎的仍然是底層軟硬件能力,需要更高的算力,更強的軟硬件平臺的支撐。而這方面我們現在是有缺陷的。”張俊表示,比如現在國際上部分頂尖的GPU芯片產品會對國內企業斷供或提供次級版本。而大模型的每一次訓練都需要很大的算力投入,不能掌握頂尖的算力芯片就很難在訓練成本上取得優勢,從而限制大模型的應用發展。
對此張俊認為,國內的科技大廠不應在一些低技術領域過度廝殺,而應該改變觀念,更大力度投入底層技術的研發,才能在AI大模型等機遇到來時更有控制力。
“今天有很多領導專家問我怎么看華為為什么不造車。我說因為中國不缺造車的。”張俊說,他看到中國已經有幾百家新造車企業,華為沒有必要在這個階段再去做。“同時有真正需要華為去做的領域,就是現在5G通信華為已經是世界第一了,一定要做到未來6G也是世界第一,這是華為應該做的事。”
而對于想從事大模型方向的創業者,張俊也提出了一些建議。首先他認為,不是每一家公司都要推出自己的大模型。“我覺得一線企業可以考慮,在美國這也不是一些初創公司做的,首先你的人力、財力、物力夠不夠,而且也沒必要所有人都去做。”作為創業者來說還是要量力而行、腳踏實地,而不是去跟風。
投資
瞄準全球前三、中國領先項目
基于技術領先型而非市場占有率
特別關注底層技術的張俊,自己也是一位明顯帶有“技術派”標簽的投資人。資料顯示,張俊具有上海交通大學圖像通信研究所博士后、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圖形學碩士的專業背景,同時也是多個國家項目專家組成員。在華為,張俊曾分管軟件公司,并率先提出要打造鴻蒙操作系統。從華為退休后,張俊創立了專注于人工智能、半導體/集成電路、物聯網、5G等硬科技領域的中歐資本。
據張俊介紹,在VC界中歐資本是一個新參與者,不久前剛剛注冊備案,但是已經聚集了一批和張俊一樣有多年產業技術背景的實戰型專家來做風險投資。“我們有18個產業專家,這個專家是華為的定義,或者叫工程商人,喬布斯、任正非、馬斯克都是工程商人,像喬布斯不僅能把iPhone設計生產出來,還能賣到世界最好,這才叫工程商人。”
“我1981年進入通信這個行業,在這個產業里面也有40年左右了。”張俊說,在他的從業經歷中,曾不惜一切代價要將人工智能技術落地,尋找應用場景,這些經驗也帶到了如今的硬科技投資中:“在這個領域做得久,所以我看項目也會比別人看得遠,要遠一到兩個時間段差不多。比如人家看起來是天使、A輪的項目,在我眼里可能就是B輪C輪的項目,這樣的話我們參與的公司往往回報率都很高。”
張俊也對南都灣財社記者介紹了中歐資本選擇投資項目的標準。“我的要求是要去投全球前三、中國領先的項目,比如我們最近投了幾個都是這樣,有電機驅動器、超短焦激光機等,都是對標世界第一的公司,我們找到中國現在最領先的去投。”這一判斷主要是基于技術領先型而非市場占有率。
張俊表示,希望通過中歐資本投出“下一個華為”。“我認為中國至少還需要10到20個華為這樣的公司,而中國現在只有1個華為,所以說路還很長。”在這一過程中,張俊希望通過資本不僅為被投企業提供資金,更多還要在投后管理上提供賦能。“這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在技術和產品上,二是在市場和銷售渠道上,三是在標準制定上,四是在生態圈的構建上。”張俊說。
聲音
●無論通用型還是垂直型的大模型,它們作為一個應用場景出現,基礎的仍然是底層軟硬件能力,需要更高的算力,更強的軟硬件平臺的支撐。而這方面我們現在是有缺陷的。
●我認為中國至少還需要10到20個華為這樣的公司,而中國現在只有1個華為,所以說路還很長。
——張俊
出品:南都·灣財社·科創工作室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徐勁聰 受訪者供圖
責任編輯:Rex_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