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6月9日消息(總臺中國之聲記者任夢巖)最近,微信開通了刷掌支付功能。用戶可以在支持刷臉支付的設備上實現刷掌支付,只需要先綁定個人微信賬號,錄入手掌紋樣,消費時將手掌對準支付設備的掃描區,確認后即可完成支付。
當前,移動支付市場已經足夠成熟,掃碼支付已具備較高的便捷性,被消費者普遍接受。指紋、聲紋支付、刷掌支付這些生物識別支付能帶來哪些不同?未來前景如何?不斷豐富的支付方式,又該如何保護用戶的隱私安全?
【資料圖】
在北京大興機場線的起點草橋地鐵站,記者找到了專門的“掌紋錄入機”,只需要將手掌抬起10厘米左右,等待機器錄入。隨后在手機微信上完成人臉識別、輸入支付密碼,就可以將掌紋與微信支付捆綁。
草橋刷掌支付開通點 (任夢巖 攝)
通過地鐵前往大興機場,拿著大包小包時,只需要將手掌空懸于閘機的攝像頭之上,就能自動識別,出站時再次刷掌,就可以完成扣費。
記者在現場觀察,使用傳統掃碼支付的乘客居多,但也有乘客認為,刷掌支付這樣的技術,方便快捷。
乘客1:“非??紤]我們的實際需求,因為到機場大包小包東西特別多,這樣的話我可以直接刷掌快速過閘,又方便又快捷。我覺得非常好?!?/span>
乘客2:“有了刷掌支付之后就不用再擔心手機會出什么問題,反正手一刷就能過去,也很方便。”
微信支付公共服務中心總經理辛建華介紹,刷掌服務的攝像頭有2個,同時采集用戶的掌紋和手掌靜脈血管,與刷臉支付相比,安全性更高也更方便。相較于人臉識別系統,掌紋識別更加復雜。
辛建華說:“其實刷掌和刷臉它都屬于生物識別的一個技術,在實際應用里面,刷掌它有兩個識別,一個是掌紋,一個是掌靜脈,特別是掌靜脈,它是活體驗證。掌紋就類似于臉,它就是一個拍照的攝像頭,識別掌靜脈,實際上是一個紅外攝像頭,這樣是更安全的一個解決方案,就是生物識別人掌合一,第二個是解決人是活體的問題,它的造價成本更高了,或者說出現風險的幾率就更低了,手掌你是拿出來放上去的,你自己是有一個確認要進行支付或者識別的動作?!?/p>
刷掌支付掃描機 (任夢巖 攝)
辛建華介紹,在大興機場線進行嘗試后,他們還希望在其他不同場景推廣此類支付。在不方便拿出手機、不方便人臉識別的場景,都可以由刷掌支付解決,而且用戶一旦不希望再使用掌紋識別時,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從云端刪除。
辛建華介紹:“可能后續我們也會聯合一些比如說像健身場景,可能它不方便使用手機的時候,生物識別就很方便了。第二,我們在一些校園場景,學生對新事物比較感興趣,現在還是在一個創新階段,希望逐步在一些社會需要的行業、場景去試驗,不斷去打磨產品?!?/p>
東南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副教授宋宇波認為,刷掌支付安全系數更高,但隨著生物識別采集的身份信息越來越多,也需要在推廣時,保證用戶的隱私安全。
宋宇波說:“從安全性角度來講的話,比現有的人臉識別的安全隱患要少很多,人臉的話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隨時可能都有泄露的風險,因為你只要通過遠程的攝像頭,或者是通過用戶自己在社交圈曬的照片,就可能比較輕易地獲取到對方的臉,但是掌紋的話要想通過類似的方式來獲取就困難得多?!?/p>
長期關注互聯網支付的業內人士楊子瀟告訴記者,刷掌支付相較于現有技術的確有一定優勢,但能否大規模推廣還要看商家、消費者的接受程度和成本支出。
楊子瀟表示:“它肯定是有一些技術優勢,因為無接觸,市面上面幾種支付方式,一個是二維碼,然后是刷臉,再就是指紋,肯定都是有一些優勢的。比方說二維碼,你把手機掏出來,有一個掏手機解鎖手機的一個過程;刷臉,有一個隱私的問題;指紋的話,它可能有一個接觸的問題。刷掌肯定是方便一點兒,技術肯定有一些區別,但是成本問題可能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他們其實已經推廣過一輪又一輪的各種機器了?!?/p>
帶有刷掌功能的地鐵閘機 (任夢巖 攝)
楊子瀟認為,刷掌支付未來在一些特殊場景能有很好的利用空間,但其相較于傳統掃碼、刷臉支付,并沒有“跨越式”的提升,目前,普通消費者還未對刷掌支付表現出強烈的需求。這一創新還無法與“從現金到掃碼支付”這樣的改變相提并論。
“其實,這些在現在這個場景下還是一個比較小的需求。它不像當年從現金到手機,直接是一個飛躍。對每個人來說,刷掌還需要把這個設備打開、把掌紋錄入。刷掌可能它在某些場景,比如醫院、地鐵,這種人流量比較大的地方,可能是有一定需求的。但這個需求量有多大,我覺得要考慮到商業的模式,還有變現的方式。”楊子瀟說。
責任編輯:Rex_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