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生物技術(BT)與信息技術(IT)的跨界融合,正在催生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近日,上海市體外診斷芯片技術創新中心成功通過上海市科委的答辯驗收。
據介紹,上海市體外診斷芯片技術創新中心,由上海駟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牽頭,聯合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共建,該技術中心基于BTIT(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融合)的底層技術,專注于體外診斷領域的技術創新,積極對接企業技術需求,旨在服務上海嘉定及長三角區域企業,助力國內醫療技術的高質量發展。
上海市體外診斷芯片技術創新中心主任陳昌,在歐洲有10多年的BTIT技術積累,自2019年回國后,一直致力于BTIT技術的研究。“BTIT作為一種交叉‘物種’,已經成為醫療健康領域的必經之路。”陳昌認為,給生物技術插上信息技術的“翅膀”,將進一步打響上海市體外診斷芯片技術創新中心品牌影響力,提升新時代嘉定在高性能醫療設備及精準醫療產業的戰略優勢。
6月12日,上海市體外診斷芯片技術創新中心展示了其在體外診斷芯片技術方面的最新成果和研究進展。該創新中心在微納芯片核酸擴增分析儀、診斷試劑盒、生物芯片、微流控芯片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技術突破,并在疾病診斷、預防和治療等方面得以應用。
“我們的微納芯片,僅有指甲蓋大小。目前,該研發成果已經應用于部分企業的‘微納芯片核酸擴增分析儀’和‘新冠’‘猴痘’核酸檢測試劑等產品。它不僅保留了傳統PCR的高靈敏度和高特異性的特點,還將原來1小時以上的40個PCR擴增循環的實時檢測時間縮短至5分鐘,整個核酸檢測過程縮短至半小時就能獲得結果。”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駟格生物總經理劉博表示,基于半導體MEMS技術研發生產的硅基核酸檢測芯片,能保證精準和極其快速地升降核酸擴增,從而獲得更快、更靈敏和更準確的檢測結果。目前,該產品已具備歐美市場準入條件,并實現海外銷售。
近年來,我國AI+醫療器械賽道火熱,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初創公司。除了專注于技術研發創新之外,該創新中心還為初創團隊提供專業孵化服務。
在業內人士看來,不管是哪一個賽道的創業者,選擇在哪落地,最重要的還是產業生態,而技術創新中心將為上海市及長三角的醫療技術創新帶來更大的機遇和發展空間。
“2年前,我們還是研發孵化平臺上的興趣小組,有做傳感器的一些工程師和科學家,我們也不知道原來醫療器械上有信息技術融合的需求。”上海近觀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梅仲濤說。
目前,該創新中心孵化的上海近觀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知識產權轉讓4000萬元。梅仲濤表示,創新中心為他們提供了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兩類人才交叉融合的平臺,讓企業人才跟研發醫療器械的團隊能夠多方位結合,形成交叉學科的創新突破。目前,近觀科技已獲得2億元的天使輪融資,下一步將依托企業氮化硅基生物硅光設計、制造、封測和應用技術,打造生物硅光為核心技術的BTIT跨界產品研發和應用的一體化產業鏈,實現高端儀器的微型化,并應用于醫學、大健康、公共安全、工業監控、外太空等行業領域。
“我們創新中心在BTIT領域里,將以體外診斷(IVD)產業前沿引領技術(將集成電路半導體芯片技術應用于體外診斷)和硅基芯片的研發與應用為核心,推動技術創新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應用示范,形成技術創新持續供給能力。”創新中心副主任羅曉麗說。(來自“上海嘉定”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Rex_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