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除夕,一個萬家團圓的日子,我來到甘肅蘭州市永登縣柳樹鎮復興村,走進一戶留守兒童家庭。孩子叫曉蕊,今年8歲。
坐在曉蕊家的堂屋,暖氣熱乎,綠植茂盛,陽光正好。廚房里,曉蕊的奶奶戚輝蘭炸油果、鹵豬蹄、蒸八寶飯,忙個不停。
曉蕊的父母南下務工,她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曉蕊對我說,她最喜歡冬天,往往是一場又一場大雪過后,爸爸媽媽就快回家了。
在曉蕊家走廊的吊椅上,堂屋的沙發上,臥室的小床上,都醒目地擺放著小熊、小兔等毛絨玩具。戚輝蘭告訴我,這些都是曉蕊爸媽往年春節回家時帶給曉蕊的過年禮物。“娃平時想她爸媽了,會對著這些毛絨玩具說說話。”
上學期期末考試,曉蕊成績名列前茅,爸媽兌現承諾,獎勵她一塊電話手表。“媽媽說,手表不光能打電話,還能接視頻,往后啥時候想見爸媽都可以。”曉蕊興奮地說,媽媽還與她約定除夕這天親手給她戴上。說到這兒,曉蕊收住話,偎進戚輝蘭的懷里。“她爸媽響應就地過年的號召,前幾天剛剛定下來春節不回家了。”戚輝蘭說,手表快遞到家,曉蕊一直舍不得戴上,“說要等媽媽回來給她戴。”
“在外打拼一年,回家過年是最大的盼頭。”撥通曉蕊父親鄔元泉的電話,他坦言,自己既想念爹媽,也放心不下女兒,“娃盼了一年,雖然嘴上說‘好’,情緒肯定會有波動。”
永登縣近1/4人口在外務工。“經過前期摸排,今年春節,全縣共有253名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就地過年不回家。”來曉蕊家之前,我就聽縣民政局副局長韓賢文介紹,為盡可能減輕孩子們不能與父母見面的思念之情,解決外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永登縣發動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社區工作者等上門探視,開展親情關愛、心理疏導等服務。“讓每一名留守兒童暖心,讓他們的父母放心。”韓賢文表示。
鄔元泉說,前兩天父親鄔存剛給他打電話,告訴他鎮上的兒童督導員來過家里好幾趟,噓寒問暖,陪娃聊天,有困難會幫著解決。“感謝黨和政府想得這么周到,讓我們在外地也能安心過年。”
鄔存剛告訴我,登門的兒童督導員叫吳蓉,曉蕊叫她“蓉姐姐”。
“蓉姐姐好不好?”“好。”“要是有什么心里話,愿不愿意和她說?”“愿意。”雖然有些害羞,但曉蕊回答得很干脆,“家里來了個大姐姐,真是好!”
吳蓉當兒童督導員4年多了,柳樹鎮的留守兒童沒有不認識她的。黑城村9歲的楊成斌,前些日子心情低落。以前,有人問起爸爸媽媽在哪務工,他總是大聲說:“在北京呢!”可自打過了臘月二十,有人問起,他只低聲回答:“在北京哩。”
“他們說話不算數。”楊成斌向他的蓉姐姐抱怨,“我寒假作業都寫完了,他們還不回來。”
“等疫情過去,爸爸媽媽就會來接你,去看天安門。”吳蓉指著相框中的照片說:瞧,天安門,你還在那兒照過相呢。那一年,楊成斌2歲,第一次去北京。吳蓉幫楊成斌撥通了他父母的電話,得到父母的肯定答復,楊成斌滿心歡喜。
曉蕊告訴我,臘月二十九,吳蓉再次專程上門,幫她把電話手表調試好。年夜飯前,曉蕊戴上手表,和父母視頻通話了很久,小臉興奮得通紅,“給爸媽視頻拜年很開心。”
離開復興村時,夜幕已經降臨,路燈下有不少手舞煙花棒的孩子,他們追逐嬉鬧著,像是在跟著光亮奔跑。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