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家看來,訂單暴漲本應是一件喜事,但在特殊的市場環境下,“爆單”也會令商家面臨困局。
比如最近的廣東家電業,就面臨著這樣的困局。自疫情出現以來,廣東家電業的外貿訂單就瘋狂增長,訂單如雪片般飛來,即使時至今日,訂單數依然不減。然而,原材料成本的增長,也讓供應商不斷發布漲價函,給原本喜人的外貿訂單增長,蒙上了一層陰影。
從去年開始,原材料成本出現普漲,給家電制造業帶來了較大的生產壓力,特別是在重視出口外貿的廣東家電業,原材料漲價帶來的壓力更甚。很多來自外國的訂單,都是在漲價之前簽的合同,但需要購買材料的時候,材料成本已經上漲,而出口相關的合同又不能隨便更改,于是這部分壓力就是由廣東方面的家電廠商來承擔,出現了“訂單暴漲,利潤下跌”的困局。
眾所周知,家電行業所在的制造業,對于原材料的依賴性很高,而從目前的產業現狀來看,原材料仍處于漲勢,且未來發展并不明朗。
海關分析指出,今年以來,銅、鋁、螺紋鋼等工業原材料價格延續2020年4月以來的漲勢,且不斷打破新紀錄。其中,滬銅期貨價格累計上漲18.23%,同比上漲65%;滬鋁期貨價格累計上漲16.35%,同比上漲49%;螺紋鋼期貨累計上漲18.81%,同比上漲51%。
眾多材料上漲背后,其實是制造業的無奈。在國際市場上,一些重要的原材料如鐵礦石,鋰等材料的議價權不在國內,于是當產業鏈中的這些出現漲價現象后,國內可以進行調節的手段很少,只能坐看原材料價格上漲。
這種背景下,飛來的海外訂單也就成了一個個鐵秤砣,擊打著廣東家電業。在疫情時期,靠出口拉動出貨量增長當然是好事,但原材料漲價的情況下,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海外訂單讓廣東家電業走入“爆單”困局。
對此有行業專家分析認為:會被“爆單”拖入困局,很大原因還是來自于廣東家電業對于出口家電的定位。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廣東家電業都是將自身定位為一個“制造工廠”,接到海外訂單,就給海外市場生產制造家電產品,然后出口,這樣做,其實就是擔任了一個“加工廠”的角色,有需要就生產,但是沒什么技術含量。
真正想要在家電出口方面得到主動權,就應該好好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發展升級型、新類型的智能家電產品,借助技術和創新的加成,為家電產品尋求更多的利潤空間,這樣做的話,即使是面對原材料成本上漲等意外波動,也可以提升一定的抗風險能力。總而言之,就是要以技術為主導,主動出擊,推動產品和技術升級,來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