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寶箱、領積分,是白荻10歲兒子每天中午雷打不動要完成的事。“他有次期末考了100分,就要求我給他買兒童智能手表。”白荻說,考慮到班上47個孩子中已有20多個戴上了智能電話手表,于是滿足了孩子這個心愿。
伴隨我國可穿戴設備市場的蓬勃發展, 適合5-14歲兒童使用的智能手表市場規模迅速擴大,截至去年已達150億元左右,預計今年達到175億元。跟蹤定位、語音通話、高清拍照、移動支付……智能手機具備的功能,兒童智能手表大多也有,同時因其動輒過千的價格、易讓孩子沉迷于過度社交、存在一些質量問題等引發不少爭議。
孩子戴智能手表,
大城市較為常見
“咱們碰一碰加個好友吧!”這個暑假前,南京市民吳錦在接送孩子上藝術培訓班時,第一次發現這樣的新型“加好友”方式。“幼兒園的孩子想要加好友常常要通過父母,如果大家都戴兒童智能手表,相互碰一下就加上好友,溝通聯絡將更加方便。”于是,吳錦為還在幼兒園大班的兒子買了塊售價1999元的頂配版“小天才”兒童智能手表。
打開與手表相連的App,吳錦可以準確查看孩子佩戴手表的時長,并找到其定位。“我平時上班比較忙,兒子想我的時候可以打電話、發語音。視頻通話時我們可以‘面對面’,同時我也可以通過后置攝像頭查看孩子所處的環境。”App記錄顯示,上周孩子實際只戴了兩天。吳錦坦言,買這么貴的兒童智能手表主要是因為受廣告影響,有些沖動消費,孩子實際使用的功能并不多。
“看到別的孩子都戴著兒童智能手表,我兒子很羨慕,軟磨硬泡變著法地讓我幫他買,但我沒同意。”家在蘇州的家長顧婷婷認為,孩子想買智能手表,主要是從眾心理驅使。“學校明確規定不允許帶手機、兒童智能手表等電子產品進校,所以即便買了兒童智能手表,也只能放假在家時用。”在她看來,智能手表的主要作用就是方便家長和孩子聯絡,但手表里的游戲、聊天等功能很容易分散孩子注意力,耽誤學習。
9月8日下午,記者來到南京華采天地小米有品店,一對年輕夫妻正帶著女兒體驗小米米兔兒童電話手表。“這個手表外型、體驗感都不錯,性價比也較高,現在做活動有100元的優惠,只要799元,但是女兒不太滿意,說不能跟同學碰一碰加好友。”南京市民馮彥坤告訴記者。
店內銷售人員在旁補充道:“其他品牌兒童智能手表的‘好友圈’對我們產品的影響挺大的。因為好友圈不互通,小朋友們為了跟同學加好友,就會要求爸爸媽媽給他們買特定品牌。”
記者多地走訪發現,孩子戴兒童智能手表在大城市已隨處可見,可對不少生活在鎮村的孩子來說,這還是個稀罕物。徐州市賈汪區大吳鎮一位小學生家長黃婷告訴記者,孩子也想買這種手表戴,但自己覺得貴一直沒答應,“一般功能多些的手表要600多元,后面還要不斷充話費,不劃算。”“班里50名同學,也就一兩個孩子戴這種手表。”連云港市贛榆區宋莊中心小學老師閆環環說。
消除品牌壁壘,
行業標準待規范
根據公開統計數據,近10年來我國14歲以下兒童人口數量一直保持在2.5億人左右的水平。從銷售情況看,兒童智能手表的出貨量主要集中在800元以下檔位,市場空間龐大。這吸引了眾多品牌入局,包括360、華為、小米等互聯網巨頭,兒童智能手表行業也從某個品牌一家獨大局面變成多家競爭。
打開淘寶,搜索“兒童智能手表”,可以發現售價為1998元的“小天才”電話手表“Z7冰雪奇緣夢幻珍藏款”月銷量已超過4000單。記者注意到,淘寶實時銷量前10位的鏈接中,有8個是“小天才”牌兒童智能手表,第4、第8位是華為牌兒童智能手表。
從去年各品牌出貨量來看,步步高“小天才”占據31.1%的市場,華為緊隨其后占19.9%,這兩家幾乎占據市場“半邊天”,360和小米各占10%左右份額。
鑒于兒童智能手表的特性,各大品牌紛紛搭建各自的獨立操作系統,形成明顯的商業壁壘,這點在社交功能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只能加同品牌手表用戶為好友,在反壟斷背景下這一做法顯然與相關要求背道而馳。”淘寶用戶“牛困”評價道。
兒童智能手表質量方面暴露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早在2019年,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就曾聯合福田區消費者委員會開展兒童智能手表比較試驗,對10款兒童智能手表進行測試。結果發現,其質量表現差異較大,有的在測試過程中甚至出現起火現象,存在安全隱患。
今年7月,泉州南安的周先生給8歲的兒子買了一塊電話手表,當天晚上孩子就戴著這塊手表睡覺,結果半夜被燙醒,而燙傷的位置就是戴電話手表的地方。經醫院診斷,孩子左前臂三度燒傷,建議植皮處理。2019年,廣東江門、安徽阜陽也曾發生過智能手表自燃事故。
“缺乏行業標準,導致消費者缺少評價產品質量的參照,增大消費者維權成本。”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宣傳部工作人員徐悅建議,消費者選購兒童電話手表時要認準國家3C安全認證,通過正規渠道購買正規廠家生產、符合國家安全生產標準的產品。尤其在購買獨立社群運營的品牌產品時,更要留意生產者資質、產品有關質量認證,以防發熱、自燃等帶來傷害。
目前很多智能手表使用者可通過“碰一碰”或“搖一搖”的方式添加好友,但由于各手表品牌間社交功能無法實現互通,想要融入同一個“社交圈”,就要先進入同一個“表圈”。對此,徐悅表示,社交功能無法互通,是生產者制造的品牌壁壘,這可能會引導消費者選擇現有用戶數量更大的品牌。“我們呼吁生產者實現不同品牌間的數據互通、創造更友好的消費環境。”
有學校發布入校禁令,
避免不必要攀比
“小學階段的小朋友自控力沒那么強,易受到外界干擾,因此學校禁止學生將兒童智能手表等電子產品帶進校園。”記者采訪中發現,不少學校針對兒童智能手表發布了“禁令”。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學二年級老師趙華佩說,學生在學校通常不需要自己聯系家長,如果有突發狀況,老師會第一時間和家長溝通,使用智能手表可能不利于孩子安心學習。
而在使用智能手表的孩子們中間,品牌是否高級、功能是否強大等攀比現象隨之出現。“如果家長為孩子購買智能手表的初衷在于保持聯系,那么只需要保留語音通話功能就可以了。否則孩子很容易沉迷于游戲、聊天等,控制不好使用的尺度。”揚州市文峰小學老師陶詩佳告訴記者,不少家長反映,孩子放學后,如果自己臨時有事不能及時接,就需要和孩子聯系;不少高年級學生放學自己回家,也需要和家長電話報備。因此該校沒有明令禁止使用,但學生需要戴智能手表進校園的,家長要提前和班主任說明情況。“上課期間要開啟童鎖功能,并且孩子要將手表放在包里,放學后再使用。”
“一旦孩子過度使用智能手表導致上癮,將不利于眼睛、頸椎等正常發育。”東南大學學習科學研究中心副教授梁宗保建議,家長老師可以嘗試用高頻行為(孩子喜歡的行為)去矯正低頻行為(孩子不喜歡的行為)。“例如孩子喜歡玩兒童智能手表、不喜歡吃飯,可以規定孩子每天只可以玩30分鐘智能手表,如果他吃飯拖延了10分鐘,那么玩智能手表時間相應減少10分鐘。這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普雷馬克(Premack)原理。”
引導孩子開拓眼界,
融入同齡人圈子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一定年齡段兒童處于勤奮、自卑的沖突時期,他們喜歡觀察和模仿、好奇心強,看到自己沒有的東西會感覺比較新奇,想要擁有。”南京市兒童醫院心理醫生黃懿钖解釋,對這一階段的孩子來說,如果其父母平時喜歡與人攀比,那么孩子可能也會迷失自我,形成錯誤的價值觀。
商家在智能手表中置入社交等功能,可以說是一種銷售“噱頭”。但恰恰是這種營銷策略,抓住了孩子想要融入社交圈、家長害怕孩子被同齡人孤立的心理。
“在小學階段,融入同齡人社群、從而順暢地進行社交行為確實很重要,但若因此而‘被迫’購買昂貴的產品甚至攀比,則沒有必要。”黃懿钖說,家長購買相對昂貴的電子產品應量力而行,不能盲目“勒緊褲腰帶”“富養”孩子。“要讓孩子意識到,我們不可能擁有世界上所有的好東西,可以用這些錢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其次,物質層面的攀比可以轉化為精神層面的追求,幫助孩子開拓眼界,例如養成一個有趣的靈魂,讓別人愿意和你交朋友。”黃懿钖建議,家長應敏銳覺察到孩子渴望擁有智能手表背后的社交需求,引導孩子通過提升自身能力、建立自信,更好地融入群體、建立友善同伴關系。
電子產品通常更新換代較快,梁宗保說,如果孩子鬧著更換智能手表,家長不能一味聽之任之、無原則地滿足孩子攀比心理,而要引導孩子提升社交能力、“修煉”自身,以便更好地融入同齡人社交圈。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