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廣交會首次以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為主題,助力外貿企業發掘國內商機,開拓國內市場,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與往年不同的是,因疫情防控需要,吸引了不少境內采購商。與此同時,很多參展企業也高度重視“國內國際雙市場”帶來的效益,不斷尋求新機遇。面對“雙循環”新發展的格局,外貿企業是如何“應勢而變”的?他們又有哪些開拓市場的新舉措?
參展故事1:拓寬渠道,增加內銷比重
萬信達是廣州花都一家從事箱包類出口的外貿企業,品類包括電腦包、戶外包、運動包、工具包等。據該公司外貿部的張經理介紹,他們的產品重點出口至歐洲和北美,其中北美占了40%以上。“去年箱包出口的跌幅在15%左右,但是今年開始回暖了,同比有20%的提高。”
記者了解到,萬信達在做外貿的同時,一直也有在做內銷市場。“我們合作的對象都是品牌商,他們自己會積極拓展一些能觸及的渠道,強強聯手,比如會跟京東、淘寶等進行深度的合作,大力挖掘內銷深度,以加深渠道延展為主,以此提升國內市場的銷量。”該公司負責內貿市場的丁經理向記者表示,增加渠道之后,銷量會增加二到三成。
丁經理進一步向記者解釋稱,面對內貿市場,在產品開發方面,他們也會偏向于國內性價比較高的產品特點來開發,以適應國內市場的特點:價格競爭很厲害,品質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比如,價格會比較親民,品質較好的背包定價一般會在99元、89元、69元不等。而此前,如果按品牌商的正常定價來說,這種包的定價應該定在300~500元。”
“現在國內市場也很龐大,也是方向之一。”丁經理表示,這次參加廣交會就希望能跟國內大品牌商、大項目等有合作的機會。
參展故事2:逆勢增長,內銷市場占30%
記者在廣交會展館A區的8號館看到了一家出口潛水泵的外貿企業。據了解,這家名叫“廣東瑞榮泵業有限公司”的是一家大型專業生產不銹鋼井用潛水電機、潛水泵的創新型企業。
“疫情對我們的影響不大,相比之下,銷量還有所增長,出口銷量和國內的銷量都在增長,大概增長了20%。”該公司董事長陳國榮告訴記者。
有意思的是,國外銷量的增長是源于“互助情誼”。據陳國榮講述,去年疫情期間,他們給客戶送去了不少關懷,如大量的測溫計、口罩、茶葉等,讓客戶深受感動。“很多企業做不到的,我們做到了。之后,他們也反過來支持我們,不僅留住了老客戶,還加大了訂單量。”
據了解,內銷方面,因為氣候等因素影響,潛水泵的需求也增大了。因此,廣東瑞榮泵業的訂單也增多了。記者了解到,這些潛水泵有不同的系列,可用在不同的場景上,比如建筑工地、污水處理、食品造紙業等的渣漿液抽送等。
陳國榮向記者介紹,目前公司的產品銷往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出口占了70%,國內市場則占30%,尤其珠三角地區對這一設備的需求也較大。
參展故事3:維護老客戶,進行數字化改造
上窄下寬、瓶身類似酒壺的水瓶,子彈頭保溫瓶、不銹鋼保溫瓶……記者在廣交會展館B區的廣州酷迪五金制品展位看到了形態各異、顏色豐富的各類水瓶。據了解,廣州酷迪五金制品是一家主要經營各類水瓶的外貿企業,還是家樂福、Primus、迪奧等品牌的杯子代工。目前,他們的年營收在2.7億元人民幣左右,出口占了95%。
廣州酷迪五金制品的總經理劉新泉告訴記者,去年以來他們最大的變化就是放慢了腳步,開始對生產線進行數字化改造。據他講述,去年以來,隨著用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工人平均工資在7000元左右。”目前工廠有300多人,經過數字化改造,一年的人力成本可以減少三四百萬。
據了解,酷迪五金制品現在每天的產能是3.5萬只左右,而一條自動化生產線一天可以生產1萬只水瓶。雖然前期改造的成本較大,一條生產線的成本就在400多萬,且有19臺機械臂。“以前一條生產線需要19個人,現在需要2個人(一人調機器,一人收杯)即可,減少了17個人力成本。”
據劉新泉介紹,到年底他們還會有自己的App,屆時可在后臺看到每臺機械臂生產的數據。機械操作的品質會更穩定,成品率也將得到提升。“今年的目標就是放在工藝改造方面,建成6條自動化的生產線,通過機械臂等來代替部分人工操作。”減少人力成本,進行數字化改造,是他們的應對之策。
參展故事4:調整比例,內貿外貿占比均衡
在新能源展區,記者看到了來自山東的藍晶易碳新能源有限公司,其主要從事的是新能源與照明相關的產品出口。記者了解到,他們的產品有庭院燈、路燈、光伏組建等,主要出口至非洲、東南亞、中東等缺電、少電的國家和地區。在他們的展位上,擺放著多種規格的磷酸鐵鋰電池組。
“這些磷酸鐵鋰電池組配上組建就可直接發電、儲能,就相當于一個‘小發電機’,可節省開支、減少碳排放,并從容應對斷電情況。”藍晶易碳銷售部負責人劉婧告訴記者。“客戶一般是當地的大進口商,都是幾個柜幾個柜買的,一個柜大概要十幾萬美金。”據了解,光是電池組這塊,一年就能帶來1億人民幣的銷售額。
疫情發生以來,藍晶易碳的出口沒有受影響,銷量反而增加了。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他們調整了外貿內貿的比例:50%的外貿,50%的國內,訂單量可以得到一個互補和平衡。在她看來,外貿和內貿的的客戶邏輯不一樣,國外客戶注重產品質量和企業規模等,而國內客戶則偏重“人情鏈”。
為了開拓內銷市場,他們也通過多種舉措拉近與客戶間的距離。據了解,早前政府給與企業補貼,他們也全部通過“成本價”返回給了客戶。另外,還在國內的一些地區建了前置倉庫,如江蘇揚州、湖南長沙等地,可以就近給客戶發貨,節省時間……通過多種舉措,加強與客戶之間的鏈接。
B2B平臺賦能:助力供采雙方達成合作
記者了解到,此次廣交會繼續設立跨境電商專區,與中國制造網等B2B平臺合作舉辦主題為“同步廣交會,環球享商機”的廣交會同步活動,擴大企業受惠面。
作為廣交會跨境電商合作平臺,中國制造網在10月15日零點開啟廣交會同步活動。活動匯集了全國近2000家供應商,展示產品近18萬件。在會場方面,中國制造網根據自身平臺的優勢行業設置了機械制造、工業設備、交通汽配等九大行業展館,并與江蘇、遼寧、寧波和江陰等商務廳、商務局達成合作,開設了4個地區館,展現中國地區產業帶優勢。
面向供應商方面,中國制造網打造限量直播版塊,組織供應商直播帶貨,吸引買家。中國制造網也通過熱門搜索引擎推廣、官方社媒強推、站內全面覆蓋等方式,幫助供應商進行多渠道推廣。
同時,中國制造網用技術賦能,讓供應商通過3D實景展廳、360°全景展示、VR、在線會客廳等方式,展示企業實力和產品,同時也極大豐富了采購商線上逛展的體驗感和樂趣。
目前,中國制造網已在PC站、觸屏站、中國制造網供應商App和買家App同時上線廣交會同步活動專區,與廣交會主會場開通互鏈入口,結合云展會技術和大數據力量,把全天候網上展示、營銷推介、供采對接、在線洽談等功能融為一體,實現供采雙方“進得去、找得到、談得起來”。
參展商聲音
“線下展會面對面,交流會更直接,可以更快速全面地了解到工廠的信息、客戶的信息等,而線上會更關注產品有沒有特點和吸引力。”——萬信達外貿部張經理
“這次來參加線下廣交會,我們不在乎能拿多少訂單,但要與其他企業同心協力,讓廣交會這個品牌樹起來。”——廣東瑞榮泵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國榮
“我們公司很依賴廣交會,有80%的客戶都是來自廣交會,大的訂單量一般也都來自廣交會。我們來廣交會就是積累客戶的,不是馬上下單,但會和客戶建立起聯系。”——廣州酷迪五金制品總經理劉新泉
“現在的展會很多,國內、國際都會有各種類型的展會,但廣交會的規模比較大,客戶質量也比較好,我們還可以了解到行業的第一手信息。”——山東藍晶易碳銷售部負責人劉婧
(記者張柳靜)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