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北京市海淀區“兩會”上獲悉,為實現“森林里的中關村,公園里的科學城”的總體規劃目標,海淀區通過打造“西山畫屏、綠廊貫穿、兩心為核、綠鏈織園”的綠色空間結構,形成“山水連城,翠海芳淀”的總體景觀風貌。
構建三大綠色空間體系,推進“城市中的公園”向“公園中的城市”升級
多年來,海淀區在“兩新兩高”戰略指引下,在歷屆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區上下,勠力同心,以平原造林、留白增綠、水清岸綠等專項工作為抓手,拓寬綠色空間,以生態林補償機制、森林防火等為基礎,保障了綠化資源保護成果,以義務植樹、綠道及公園建設為路徑,生動詮釋了“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給山河披上錦繡,把大地繪成丹青,讓城鄉充滿詩意”的理念,進一步增進了人民群眾的生態福祉。
截至目前,海淀區森林覆蓋率35.78%(居城六區之首),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3.95平方米,城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達91.52%,各級綠道長度達195公里,從“城市中的公園”向“公園中的城市”升級條件已然具備,蓄勢待發!
下一步海淀區將統籌謀劃海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充分發揮園林綠化在生態保護建設、游憩體系發展、景觀風貌塑造方面的核心功能,助力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建設,為奮力打造以首都發展為統領的現代化強區高品質海淀奠定良好的環境基礎。通過對生態保護體系、游憩體系、景觀風貌體系建設,2035年海淀區將全面完成城市中的公園’向‘公園中的城市’升級”,實現“森林里的中關村,公園里的科學城”的總體目標。
實施高質量建設,推動“美麗藍圖”變為“生動現實”
海淀區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立足于海淀區自然資源本底、歷史人文傳承、城市建設格局和人民生活需要,通過營建穩定的森林網絡體系、構筑完善的森林健康體系、建設惠民的生態福利體系、繁榮多彩的生態文化體系,不斷擴展綠色生態空間、優化生態格局、提升森林質量、豐富休閑場所、弘揚城市文化,從而將海淀建成“林城相融、藍綠交織、古今輝映”的高品質國家森林城市。
據介紹,下一步,海淀區將對照國家森林城市創建評價指標繼續開展相關工作。一是提升城區和村鎮綠地品質,推進森林網絡體系建設。完成3處老舊社區公園升級,4處小微綠地建設,開展10個保留村的鄉村公園改造建設和村莊綠化提升等。二是以野生動植物保護為重點,持續做好森林健康體系建設。營建鳥類棲息地,劃建自然保留區、水鳥保護區等。三是構建全民生活休閑網絡,開展生態福利體系建設。完善八家、樹村郊野公園休閑空間的公共服務設施,增強服務功能,完成清河濱水休閑空間的打造,森林康養休閑空間的建設。四是以生態文化體驗基地為載體,加快生態文化體系建設。打造紅葉文化、森林文化、濕地文化、候鳥文化、古樹文化體驗基地8處;持續推進森林城市建設示范活動,完成1個森林城鎮、4個森林村莊、1處古樹社區等創建工作。同時,統籌各類媒體資源打造媒體矩陣,營造濃厚的創建氛圍,提高公眾對海淀區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的知曉率、支持率和滿意度,增強公眾植綠愛綠護綠的生態文明意識,保障海淀區順利建成國家森林城市。
秉承恢復自然景觀、完善生態廊道、豐富生物多樣性、營建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建設理念,全面完成新一輪百萬畝造林五年總任務1.2萬畝,重點推進京張鐵路遺址公共空間改造提升工程(一期)、園外園生態環境提升四期工程建設等項目,進一步優化海淀山水共生空間。
園外園生態環境提升區域位于三山五園核心位置,規劃面積14平方公里,其中規劃綠色空間約900公頃,自2010年以來,先后建成北塢公園、兩山公園、中塢公園、船營公園、茶棚公園、影湖樓公園、妙云寺公園、功德寺公園(一期),以及三山五園綠道39.06公里,至2021年11月底已實現綠色空間約760公頃,實現率為84%。新建園外園生態環境提升四期工程統籌東、西紅門村、荷葉山地區拆遷騰退區域及周邊空地、林地,以三山五園總體規劃為依據,通過保護修復生態基底,營造大尺度、大氣勢、特色鮮明的森林生態景觀,計劃實施面積約32公頃,其中,新建約18公頃,改造約14公頃。建設完成后,園外園區域將實現綠色空間778公頃, 實現率86%,形成離核心區最近的以皇家園林文化為背景的山水林田湖草要素最全的、面積最大的城市公園群。
堅持精細化管理,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海淀
海淀區將有效提升專業化、精細化、科學化管護水平,發揮生態服務效益,改善城市環境品質,實現1500萬平方米公園綠地“綠蔭環繞、生態優良、三季有花、四季有景”。
一是加大養護管理力度。科學修復植物群落結構,完善便民配套服務設施,美化園容園貌,提升公園品質,有效發揮公園綠地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固碳釋氧、生物多樣性維持、游憩娛樂、景觀美學等生態服務功能。二是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人群使用需求,逐步改造老舊公園,不斷完善休閑健身、兒童游憩、公共服務、科普導賞等基礎設施,積極打造全齡友好型公園,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態、生產、生活”的環境需求。三是強化自然教育功能。持續開展濕地保護、鳥類科普、鳥類環志、詩經植物文化等主題活動,打造科普教育品牌。組織開展西山國家森林公園森林音樂節、北塢公園插秧節、海淀公園收割節、翠湖濕地詩經植物文化、百姓周末大舞臺等各類公園文化活動,不斷豐富市民文娛生活。結合“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建設,拓寬市民盡責方式,增強環保意識。
海淀山水林田湖草兼具,有著完整的自然格局,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奠定了生態底色。轄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不乏有黑鸛、金雕、黑頸鶴、白枕鶴、大鴇、東方白鸛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
海淀區在建設城市公園為人提供服務的同時,還會考慮為其他生命體提供服務,為動物、植物、微生物留足空間。一是構建生物安全格局網絡。形成“棲息地保護區—生物遷徙廊道—踏腳石”點線面一體的生物安全格局網絡。開展以鳥類生境和濕地群落為主的棲息地保護區建設,營造近自然的水岸生態系統,通過底質改良、水生植物群落構建、水生生物恢復等工程,給濕地野生動植物營造生存空間;通過濱水生態廊道、道路廊道建設,擴大生態通廊的綠色空間規模,形成林網交織、水網貫通的生物遷移通道;通過平原造林、濕地修復和城市綠地建設,形成多尺度的森林、濕地、綠地斑塊,成為動物遷徙的踏腳石。二是科學劃建自然保留區。在新建公園、有條件的已建公園及校區、園區、社區附屬綠地中,劃設一定面積的自然保留區。建設昆蟲旅館、小微濕地等昆蟲、小動物、鳥類棲息地,為動物、植物、微生物留足空間,并適當留野,保留原生植被群落,保留枯枝落葉和倒木,改善土壤微生物小生境,提升昆蟲和微生物棲息地的豐富度,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