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連續33年GDP保持全國第一,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達10%,對全國經濟形成重要支撐。”1月20日,省政協委員、省統計局局長楊新洪接受記者專訪,分析廣東經濟數據,透露發展前景。
2021年,廣東在全國率先實現GDP超12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8.0%,兩年平均增長5.1%。楊新洪表示,廣東經濟在2021年展現了較強的韌性,呈現“穩”且“強”的特征。展望2022年,廣東將為制造業發展提供更強支撐,不斷提振消費信心,培育新的增長極。
去年廣東經濟成績來之不易
記者:如何評價廣東全年經濟表現?
楊新洪:2021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0%,兩年平均增長5.1%,同比增速和兩年平均增速基本與全國同步,在局部疫情反彈和“缺芯缺柜”的背景下,成績取得來之不易。
受疫情影響,2020年四個季度廣東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前低后高”,進入2021年,四個季度增速相應地表現出“前高后低,逐漸企穩”的特點,累計增速由一季度的18.6%回落到上半年的13.0%,再到前三季度的9.7%,最后定格于全年的8.0%。特別是三季度以來,針對部分經濟指標回落幅度較大的情況,國家、省陸續出臺政策加大穩價保供、紓困解難力度,有力保證了全年經濟增長任務目標的順利完成。
記者:最關心哪些經濟指標,呈現出什么新變化?
楊新洪:從生產端看,“米袋子”保供有力,糧食再獲豐收,實現面積、畝產、產量三增長;規上工業增加值3.75萬億元,同比增長9.0%。從具體行業看,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產值約占GDP的1/3。此外,21個地市全部進入高鐵時代,高鐵客運量逆勢增長,占整體客運量比重比上年提高11.1個百分點。
從需求端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工業投資快速增長,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占制造業投資比重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疫情之下,消費者線上消費熱情高漲,限額以上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22.5%,對商品零售額增長的貢獻率為51.1%。
從人民生活看,民生得到較好保障。2021年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4.5萬元,名義增長9.7%,實際增長8.8%,實際增長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也跑贏了經濟增長水平。
加速產業鏈升級更好聯通國內國際市場
記者:廣東作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在打造成為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上還可有哪些作為?
楊新洪:從廣東自身看,市場主體保持活躍。2021年,全省凈增各類主體142萬戶,總量突破1500萬戶;2021年末全省在庫“四上”企業個數超17萬家,同比增長14.0%;年度凈增的“四上”企業超1.9萬家,比上年翻一番。今年外貿出口或將從去年的高增速回歸平穩,內需對穩增長的重要性也將進一步提高。
廣東是聯通國際經濟循環的重要支點,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讓貿易投資將更加便利,產業鏈供應鏈更加融合,區域投資有望更加活躍。廣東一方面要大力提倡低碳經濟、數字經濟與綠色經濟,做強產業;另一方面,要加大研發投入的力度,攻克當前制造業產業鏈中關鍵的“卡脖子”環節,向全球產業鏈與價值鏈的上游拓展,更好聯通國內與國際市場。
發力投資培育新的經濟動力源
記者: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全省經濟預期目標是增長5.5%,如何看待這一目標?
楊新洪:這個目標是基于對相關基礎指標進行科學測算后的預期值,5.5%的增速高于近兩年的廣東經濟平均增速,既要求經濟復蘇步伐不能停步,也向社會公眾傳達出積極的訊號。
當然,這個目標的實現面臨著一定的困難。我們要立足當下,把目光放長遠,找準切入口,把握經濟結構優化、科技創新、產業鏈延伸等機會。
記者:下一階段應如何培育廣東新的經濟發展動力源?
楊新洪:一是制造業需要托底。2021年制造業投資在“制造業十條”政策的帶動下實現較快增長,要緊抓這個有利時機,把投資對生產能力的提升盡快轉化為實際產值。要以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作為發力點,帶動上下游產業同步增長。
二是消費要提振信心。廣東人口構成年輕,新產業、新業態活躍,不斷涌現新的消費熱點和需求,對此我們要保持信心。消費是一個慢變量,除了要在春節、元宵節等消費旺季挖掘短期消費熱點,更要注重從增加居民收入、減輕居民教育醫療養老負擔等長效機制著手破解難題。
三是投資需要發力。今年的投資增長目標是8%,從趨勢看,去年四季度起新開工計劃總投資降幅呈逐月收窄態勢,“十四五”規劃的部分大項目開始落地,下階段要多方調度統籌土地、資金等要素供給,使新開工項目盡快形成工作量。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