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北京冬奧會官方人力資源服務獨家供應商BOSS直聘發布《冰雪產業人才發展觀察》。該研究發現,北京冬奧會在就業促進領域留下了重要遺產,有效提升了我國冰雪產業相關產業人才技能水平,突破地域限制擴大就業吸納范圍,創造多元化、可持續就業機會。
“冰雪+”復合發展模式,創造多元化就業機會
自2015年北京申辦冬奧會成功以來,我國冰雪產業發展和參與人數實現快速增長。文化和旅游部調查數據顯示,全國冰雪休閑旅游人數從2016—2017冰雪季的1.7億人次增加到2020—2021冰雪季的2.54億人次,預計2021—2022冰雪季,我國冰雪休閑旅游人數將達到3.05億人次,冰雪休閑旅游收入有望達到3233億元。國家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0月,全國冰雪運動參與人數達到3.46億人,“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已經達成。
BOSS直聘研究院對冰雪產業全鏈條相關崗位的數據分析顯示,2017年以來,冰雪產業的人才需求持續增長,2021年達到增長高峰,人才需求規模同比增長57%,平均招聘薪資為8200元,同比增長7.5%。2022年1月至2月,特別是冬奧會舉辦期間,冰雪裝備、服飾和周邊產品熱度激增,帶動以冬奧商品特許零售商和制造商為代表的批發零售業和制造業企業招聘需求快速增長,崗位規模占產業整體比例達到40%。
在冰雪產業的上中下游,有至少15個細分領域在快速發展,除了最直接的冰雪運動項目和賽事之外,還有“冰雪+制造”“冰雪+建筑”“冰雪+旅游”“冰雪+服務”“冰雪+內容”等多種復合模式和消費需求。“冰雪+”復合發展模式有效提升了我國冰雪專業人才儲備和技能水平,并為其他領域的勞動者創造了大量多元化就業機會。
舉例來講,冰雪運動的普及讓部分專業度極高的小眾職業進入公眾視野。本屆冬奧會上,我國本土造雪師和制冰師團隊與國際頂級專家一起,打造了被各國運動員稱為“史上最佳”的比賽冰面和雪道,幫助大量運動員賽出個人最好成績,速度滑冰、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項目中分別有7項世界紀錄和18項奧運紀錄被打破。造雪師和制冰師是冰場和雪場基礎設施的打造者和維護者,他們的工作直接影響場地運動體驗感和安全性。隨著全國冰場和雪場數量的不斷增加,相關人才需求不斷攀升,但人才供給嚴重不足,缺口很大。
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的全球走紅讓公眾看到了IP設計師和IP運營師在優質文化產品、文化品牌打造方面的巨大價值。一個成功IP能夠帶動文學藝術、游戲、影視、旅游、周邊商品制造與零售等諸多領域的發展,創造消費需求和就業崗位。BOSS直聘研究院數據顯示,近三年來,IP設計師崗位的人才需求不斷增長,年復合增長率在10%左右。
除此之外,冰雪主題相關的影視作品、綜藝、舞臺劇、短視頻等內容產品數量也在快速增長。冬奧會期間,花樣滑冰世界冠軍龐清、佟健監制并主演的冰上劇《We are one》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首次實現了在室內劇場的極速制冰,實現了舞臺裝置設計的突破。冰雪主題內容產品豐富度和藝術創意的不斷提升,帶動了編導、節目策劃、攝影師、美術指導、剪輯師等崗位的人才需求。短道速滑前世界冠軍王濛透露,由于冰雪運動的特殊性,部分內容產品的幕后崗位開始由退役運動員擔任,例如攝影師、導播等,這也成為運動員退役后平穩轉型,實現可持續就業的有益探索。
冰雪運動普及度提高,從業者年輕化、流動快
2015年以來,冰雪運動在全國的普及程度逐步提高,冰雪運動產品和服務供給的擴大,打破了冰雪運動的時空局限,讓冰雪運動的參與人群從小眾走向全民,參與空間從地區走向全國,參與時間從冬季變為全年。
BOSS直聘研究院觀察到,北京冬奧會的七個大項目中,除了引入晚、難度高的冬季兩項、雪橇和雪車項目外,滑雪、滑冰、冰球、冰壺項目的公眾知曉度和社會參與度都有所提高,市場化經營的體驗場館、培訓機構、運動表演和系列賽事開始出現,并逐步增多。數據顯示,2021年,冰雪運動教練崗位在冰雪產業各類人才需求中占比最高,比例為14.6%,需求規模同比增長46%,其中三分之一是滑雪教練,而花樣滑冰和速滑項目教練的招聘需求同比分別增長了82%和55%。根據《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報告(2020)》,截至2019年,北京已累計培訓冰雪運動社會體育指導員2.3萬人,河北省培訓的冰雪運動社會體育指導員也達到 9300人。
冰雪運動的普及進一步撬動了體育產業的人才需求。我國體育產業從業人員規模超過500萬,但在運動技術、運動防護與保障、器材管理、賽事組織、技術官員、場館運營等多個方向,目前均處于專業人才緊缺狀態。我國冰雪運動類人才隊伍也在迅速擴大,從業者普遍比較年輕。以社會體育指導員(滑雪滑冰教練)為例, BOSS直聘研究院觀察到,該職業從業群體高度年輕化,約85%在30歲以下,約40%從業經驗不足三年。在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從業者中,僅38% 擁有體育運動相關的專業背景。另一方面,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流動性較高,平均在職時間僅為11個月左右。整體來看,冰雪運動專業人才的選材培養、系統性成長、人才引進配套政策等各方面仍存在短板,冰雪運動人才建設任重道遠。
突破地域局限,南方城市進入冰雪人才需求榜
在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的戰略指導下,北京冬奧會周期以來,冰雪產業相關的就業崗位開始突破東北三省的地域局限,擴展到更多城市,“冰雪+”模式帶來的就業吸納范圍和人才培養范圍顯著擴大。據BOSS直聘研究院不完全統計,2021年,至少有86座城市開始具備一定的“冰雪+”人才需求基礎,分布在東北、西北、華北、長三角、中部地區和珠三角等多個地區。
根據冰雪產業人才需求在本地所占的比重,以及冰雪產業人才規模在過去三年的增長情況,BOSS直聘研究院列出了兩張城市清單。可以看到,無論是“冰雪產業人才需求特色城市”還是“冰雪人才需求高速增長城市”,在傳統的冰雪運動城市之外,冰雪產業正在全國“遍地開花”。《“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提出,將重點發展東北、華北地區的冰雪機械裝備制造業,發掘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等體育產業集群在冰雪器材裝備研發生產方面的潛力。
這可以從公眾的感知得到印證:更多的室內冰場、雪場出現在了深圳、廣州、佛山、廈門等南方城市。國家體育總局數據顯示,全國滑冰場館數量從2015年的157家擴容至2019年的876家,滑雪場總數則從2015年的568座增加到2019年的770座。
以成都為例,冬奧會期間,由于谷愛凌、蘇翊鳴等明星運動員都曾在成都訓練備戰,成都的尖峰旱雪四季滑雪場成了熱門打卡地。形狀酷似金針菇的旱雪毯,是一種在觸感、聲音和滑行感受上對真雪有90%模仿度的模擬滑雪材料,不僅方便南方城市群眾體驗冰雪運動,還達到了國家隊訓練基地的要求。2020年,尖峰旱雪場還搭建了旱雪大跳臺和“魔毯”等黑科技,不斷完善和提高運動服務能力。
“科技冬奧”效應下,高科技產業創造更多可持續就業
北京冬奧會的高水平舉辦離不開科學技術。2016年,在北京冬奧組委統籌協調下,科技部會同國家體育總局、北京市、河北省等有關部門和地方制定了“科技冬奧(2022)行動計劃”,圍繞“零排供能、綠色出行、5G共享、智慧觀賽、運動科技、清潔環境、安全辦賽、國際合作”等8個方面統籌設計重點任務,部署了80個科研項目。最終,共有212項技術在北京冬奧會上落地應用。
除了為賽會提供高質量保障,“科技冬奧”的重要遺產是,一系列高新技術經過研發落地和示范應用,在冬奧會結束后將繼續進行商業應用,借助新技術的力量推動更多產業領域發展,促進經濟發展,形成可持續就業。
BOSS直聘研究院發現,5G、氫能出行、智能車聯網、VR等應用在冬奧會上的高新技術正在高速發展,人才需求迅猛增長。其中5G、智能車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中的關鍵研發崗位,2021年人才需求的同比平均增幅均超過50%。進入2022年春招旺季,人才需求仍在強勁增長。
(以上圖片由BOSS直聘授權中國網財經使用)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