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時代,APP成了人們的必備工具。首次下載使用時,點擊“我已閱讀并同意用戶協議和隱私政策”是常規操作。這些協議動輒上萬字甚至數萬字,長度堪比一篇論文,相關調查顯示,近80%的用戶很少或從未閱讀。復雜的協議文字中藏有哪些“坑”?近日,新華社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契約精神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APP用戶協議是APP運營者與用戶之間的契約。這種契約只有內容規范合法、雙方嚴格遵守,才是對契約精神最好的踐行。然而記者調查發現,很多用戶協議不僅“長篇大論”,使用戶無法在較短時間內讀完或者讀懂,而且部分協議藏有不少“坑”,如不同意則不能用、一次同意即次次同意、個人信息轉送第三方等。
從理論上講,協議越詳細越全面,雙方的權利義務就越明晰。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對于在狹小屏幕上呈現的數萬字用戶協議,絕大部分用戶基本沒耐心全部閱讀。當大部分用戶都不閱讀用戶協議時,也意味著這種協議對用戶來說形同虛設,但這卻給了APP運營者“挖坑”的機會,如通過協議中的一攬子授權條款獲取用戶隱私信息后進行精準營銷、融資圈錢等。從某種程度來說,這種用戶協議堪稱“坑人”協議,明顯違反契約精神,侵犯了用戶選擇權、隱私權等權益,涉嫌觸犯相關法律規定。
對此,既要采取有效辦法提高用戶對APP用戶協議的閱讀率、知曉率、理解率,也要盡快填平這類用戶協議中的各種“坑”,以規范運營者的行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此前有多位專家呼吁采用清單制,簡潔明了地列出用戶需要了解的內容,以降低用戶閱讀門檻,筆者認為,這是提升用戶協議閱讀率的良方。APP運營者可以在完整版用戶協議的基礎上,在顯眼位置以“劃重點”的方式列出涉及消費者權益的關鍵內容,以更好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針對用戶協議中的各種“坑”,有關部門要通過抽查、監測等方式,對違反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協議條款要求運營者進行徹底整改。同時,有必要制定APP用戶協議范本,供行業參考。此外,消協組織可通過公益訴訟的方式,對利用用戶協議坑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APP運營者提起訴訟,以此形成對行業亂象的有力震懾。
在我們這個處處講究契約及契約精神的時代,對于關乎用戶切身利益的用戶協議,也要讓其早日回歸契約精神——協議內容合乎規范,才能談得上落實協議。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