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華熙生物(688363.SH)發布了2021年報。年報顯示,2021年公司營業收入升87.93%至49.48億元,生物活性物原料、醫療終端、功能性護膚品、功能性食品四大業務板塊全線飄紅。
對此,華熙生物將之歸功于其“底層支撐”,即對于科學技術創新的堅持和重視。作為典型的研發驅動型企業,華熙生物20多年來一直秉持“科學→技術→產品→品牌”的企業發展邏輯,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將科技創新作為企業自身發展的“一號工程”。
研發投入重點聚焦“兩個研究”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落實好各類創新激勵政策,以促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培育壯大新動能。事實上,在企業各類創新激勵政策里,研發投入無疑是最為直接的方式手段。
年報顯示,2021年華熙生物研發投入超2.8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00%。此前,華熙生物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已經連續三年保持在50%以上的持續增長。
而記者從華熙生物2021年報媒體溝通會現場進一步獲悉,華熙生物的研發投入重點聚焦在原料和醫療終端業務所覆蓋的產業鏈前端,也就是華熙生物所強調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兩個研究)領域。這部分前端投入具備投入大、周期長的特點,不能在短時產生經濟效益,但卻正是國家所強調的關鍵核心技術所在,也是掌握技術競爭力和行業話語權的要點所在。
作為一家全產業鏈平臺型公司,對前端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投入和重視,不僅讓華熙生物具備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能力,也能夠幫助華熙生物更好地將技術由底層賦能至其終端領域。
據悉,基于“兩個研究”,華熙生物目前已經建成包括微生物發酵平臺、應用機理研發平臺、合成生物學研發平臺、交聯技術平臺、中試轉化平臺、配方工藝研發平臺在內的六大研發平臺。同時,隨著研發投入的不斷加碼,華熙生物的研發團隊逐步壯大,并取得系列研發成果。年報指出,2021年華熙生物研發人員數量達到571人,同比增加194 人;在研項目239項,同比增加116 項;已獲授權發明專利89項同比增加40項;原料新認證、注冊成果12項,新獲得醫療器械注冊2項,新取得特殊化妝品行政許可證8項。
依托強大的研發與科技創新實力,2021年華熙生物承接了諸多國家級項目,并獲得了一系列國家級獎項。如承擔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綠色生物制造”重點專項和“科技助力經濟2020”重點專項;被國家藥監局授予“化妝品原料質量控制重點實驗室”,這是國家首個化妝品原料質量研究實驗室;被發改委認定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被工信部授予“第六批制造業單向冠軍”……這些重點項目充分肯定了華熙生物的科技創新能力和龍頭引領效應,也使其在全球市場競爭中能夠保持核心競爭力。
打通“產學研”助力科研成果轉化
除了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之外,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還強調,要深化產學研用結合。“眾人拾柴火焰高”,企業研發與高校、科研機構研發的有機結合,是我國科研創新的特色方式,也是科技企業實現產業創新的“必經之路”。
但需要承認的是,相較于歐美,目前我國科研院校的成果轉化率并不高。公開資料顯示,國內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8.1%,而美國高校的科研成果轉換率高達50%。如果科研無法進行成果轉化,就意味著科研只是“一紙空文”,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更無從談起。
華熙生物2021年另外一項科技創新重點,就是“打通產學研”,通過和科研院校合作創新中心,建設中試轉化平臺,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和落地。華熙生物董事長兼總經理趙燕表示,科研院校負責從0到1的物質發現,而華熙生物承接科研成果,負責“從1到100”的產業轉化和“從100到10000”的產業和市場轉化。
對此,2021年華熙生物推出“華熙生物研究院”,通過開放研發平臺、中試生產線、應用平臺等,向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進行賦能,打造生物科技產業大生態。在華熙生物研究院體系下,其已經與山東大學、中國計量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達成戰略合作,實現產學研共建創新中心。
此外,依托自身在產業轉換方面的經驗和實力,華熙生物還在其天津廠區,建設了全球最大的中試轉化平臺,已于2021年建成投產,承擔唾液酸、依克多因、Y-氨基丁酸等新產品的產業及市場轉換。
布局未來生物技術“合成生物”
年報中,華熙生物還多次強調了其在合成生物領域的布局。趙燕指出,2022年華熙生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合成生物研發平臺打好基礎,通過這一平臺得到更多的生物活性物。
合成生物學被譽為是“未來改變世界的十大技術”之一,是分子生物學與系統生物學的組合,使用工程學的原則來設計生物系統和生物工廠,通過基因編輯技術、代謝工程技術、酶進化改造技術等先進生物技術手段,改造和優化現有自然生物體系。在趙燕看來,合成生物是人類面向未來不確定性的顛覆性技術,要想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合成生物是底層支撐。
年報顯示,華熙生物已經搭建合成生物學全產業鏈平臺,并于2021年在“合成生物學”領域進行了重點布局。“山東省生物活性物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于2021年12月獲得山東省科技廳的認定。結合企業自身優勢而打造的“合成生物技術國際創新產業基地”已落戶北京大興并即將投入使用。合成生物學研發團隊已初步組建完成、技術平臺已搭建完成。
華熙生物位于北京大興的“合成生物技術國際創新產業基地”
通過提前布局“合成生物學”,目前華熙生物在透明質酸寡糖庫、硫酸軟骨素、肝素及膠原蛋白等產品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以肝素為例,華熙生物利用酶工程理論及基因編輯手段,成功構建了肝素寡糖合成酶工程菌家族,并在體外實現了酶制劑的純化及制備,開發出一條體外酶催化合成肝素結構類似物的工藝路徑,該工藝的打通具有從根本上改變藥物原料完全依賴動物來源現狀的可能,為肝素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據華熙生物副總經理、首席科學家郭學平介紹:“肝素以前主要是從豬的腸粘膜來提取,成本高產量少,存在諸多問題,亟需通過合成生物學來取代。華熙生物已經與山東大學合作展開肝素合成的研究工作,目前已經完成了前期3糖的合成,正在通過體外合成生物學的模式,進一步研發6-12糖的肝素寡糖。”
“合成生物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新的天地,它完全顛覆了原來的邏輯。”趙燕指出。而“重點建設合成生物研發平臺,堅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已被列為華熙生物2022年重點工作之首。可以預見的是,華熙生物利用合成生物技術,生產更多的生命健康消費品,造福于人類“健康、美麗、快樂”的未來,已經不遠。
(圖為華熙生物授權中國網財經使用)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