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令節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不同節氣,各地也有著不同食俗,食材也往往與時令緊密結合。過往,追逐時令美食是老一輩的鐘愛,如今隨著傳統文化被新消費場景進一步“喚活”,時令飲食正日趨被更多年輕人所青睞。
餓了么平臺最新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90后、00后消費者正在成為時令美食的擁躉,在節氣到來之時,年輕消費者對于時令食材保持高度青睞。以眼下春分節氣為例,餓了么平臺近三年“春味八鮮”生鮮訂單同期持續增長,與2019年相比,2021年增長了近一倍。在餐飲和零售訂單中,“春味八鮮”相關產品也增長迅猛,漲幅達85%和215%,其中90后、00后合計占比近九成。
上線“春鮮”版塊 “品嘗”文化味道
美食專家口中的“春鮮”原指古代“春八鮮”,各地說法、習俗不一,一般認為包括春筍、螺螄、馬蘭頭、櫻花、青團、香椿、鳳梨、蠶豆。它們凝聚著春風、春色、春意、春雨、春味、春香,等待人們“食而知春”。
春分已至、“春味”漸濃,“春八鮮”也正以更便捷易尋的方式進入普通人的生活。日前,餓了么平臺上線“春鮮”板塊,其中櫻花味中式糕點飲品、腌篤鮮、油燜春筍、鳳梨夾烏梅、香辣螺螄、蔥油或油燜蠶豆以及青團都入列其中。
據餓了么數據顯示,這一體驗新鮮又具備傳統文化韻味的消費場景,頗為貼合年輕人群的消費需求:在“春味八鮮”訂單中,90后占比近七成,成為絕對的消費主力;00后群體消費力同樣增勢迅猛,占比近兩成,過去兩年相關訂單增長近翻番。此外,數據還顯示,00后對櫻花、鳳梨、青團的購買喜好在逐年提升,成為“春味八鮮”消費最活躍的群體。
“在相應時令到來之際,我們希望讓消費者不管在街巷還是高樓樓宇,無論身處何地,打開手機便可以‘一鍵嘗鮮’,享受到獨特的時令美食體驗。”餓了么平臺相關負責人表示,平臺現已為各時令節日制定了完善的食品供應計劃,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時,將春鮮、春味等時令食品作為主流推薦,以此讓用戶在享受美味之時,也能“品嘗”到濃厚的文化味道。
創新“時”與“食”之間的體驗
“這些年我一直關注飲食,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春分的時候嘗鮮了。”《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董克平日前在一則短片中表示。
“無論是春分節氣,還是對應的時令美食,都是國人對中華文化的一種傳承和自信,剛剛落下帷幕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就是對此的生動體現。”業內人士表示,冬奧會開幕式上二十四節氣倒計時的開場短片,讓人們瞬間穿越各個時節,領略不一樣的自然美景。而在每個節氣背后,各具特色的傳統美食則俘獲了一批追尋國潮文化的年輕人。
冬奧會開幕式視覺總監王志鷗結合自己對節氣文化的理解談道,“我們在研究24節氣的時候,發現了中國古人與自然相處的這種智慧,用美食去順應時節,‘不時不食’,而我們實際上只是用科技藝術的這種手段,把這種浪漫的儀式感呈現到了大家的面前,這種儀式感才會讓我們更有深度地審視自己的文化,把我們的中國故事講得更有深度、更有美感。”
餓了么平臺相關負責人表示,用食物順應節氣,不時不食,是中國人對自然和時間的儀式感,也是一種傳承下來的生活智慧。未來,餓了么平臺還將繼續創新節氣美食的體驗,打破時間、空間限制,為消費者探索“時”與“食”之間的更多聯系,也更好地弘揚傳統文化。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