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完66歲生日的李叔叔,此前怎么也想不到他一個老人家會和互聯網醫院深深綁定。
2020年7月,李叔叔來到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接受了結腸癌根治術+淋巴結清掃手術。術后快兩年了,李叔叔告訴我們,術后回到山東老家至今,他從來沒有特地跑來北京進行復查,而是通過醫聯互聯網醫院與醫生進行溝通,省錢省時省力,也不用擔心疫情防控影響,最重要的是,康復一點兒沒耽誤。
全球進入新冠大流行第三年,李先生只是數以萬計利用互聯網醫院解決醫療需求的一個縮影。
疫情之下,公眾就醫思維方式不斷轉變,醫院戰略轉型持續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逐步從“錦上添花”變成了“雪中送炭”,從“可選項”變成了“必選項”。可以說,在利好政策引導和先進技術支撐下,“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駛入快車道,互聯網醫院也在不斷重構資源、重組流程,進階升級服務場景、服務內容、服務環節,逐漸邁向醫療核心。
在服務場景上,互聯網醫院從線上延伸至線下。《2021互聯網醫院行業報告》顯示,從線上延伸至線下的服務中,藥品配送占比最高,受限于自身資源,企業型互聯網醫院在檢查檢驗預約、護理上門等環節的連接尚不多。但也有部分企業型互聯網醫院已構建完備的線上線下體系,如醫聯互聯網醫院,線下布局了950+自營/合作藥房、70+診所,與線上60多個病種科室實現雙向融合。
在服務內容上,互聯網醫院從單項割裂到多項融合。基于互聯網醫院線上線下服務加快融合,單獨割裂的服務內容可以進行打包組合,形成針對某個疾病的延續類服務,如慢病/全病程管理服務包。不過,《中國智慧醫療行業洞察2022》調研顯示,現階段互聯網醫院用戶的使用行為仍較多地停留在“信息查詢”“在線掛號”等淺層次的服務內容上,更深層次的服務在C端的滲透率有待進一步提高,市場空間廣闊。
在服務環節上,互聯網醫院從單一治療環節向服務患者全生命周期轉變。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印發,我國醫藥衛生事業正由“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互聯網醫院可提高醫療服務可及性、增加醫患黏性、打通“最后一公里”,是用戶后續醫療健康消費的重要入口,填補現今國內醫療體系的缺位環節。開篇故事主人公是“病后”環節進入醫聯的,事實上,醫聯整合線上線下服務能力,可參與到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的各個環節中。這也是慢病患者需求最強烈的,《中國智慧醫療行業洞察2022》稱,68%的慢病重疾患者希望通過“一體化疾病管理平臺”實現疾病管理,遠高于其他選項。
整體而言,互聯網醫院仍處于起步階段,市場集中度較低,行業呈現齊頭并進式蓬勃發展。但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問題。監管部門經過進一步梳理和研判,2021年10月,《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征求意見稿)》重磅出臺,厘清了“醫院是醫院,藥店是藥店”的監管思路,強化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要求互聯網診療要與實體機構提供的診療服務做到最大限度的“同質”,讓“互聯網+醫療健康”回歸到“提供嚴肅醫療服務”的定位。
正如《中國智慧醫療行業洞察2022》所分析,盡管目前互聯網醫院行業仍在持續探索商業模式,但在新的監管趨勢下,類似醫聯這種前期技術積累到位、具有完善合規體系的專業型平臺在競爭中將獲得更大機會,隨著服務的完善、產品認知度和認可度的提高,商業價值將進一步打開。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