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8日,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正式上線,為部分學校“停課不停學”提供有效服務。據統計,該平臺上線以來,線上教育資源增至目前的2.8萬余條,累計瀏覽總量達22.2億次,受到各界廣泛好評。在教育信息化時代,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正在構建教育新形態,成為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匯集海量教育資源
“每節課大約有15分鐘,內容很充實,還安排了課程任務單、課后練習。”近日,北京市朝陽區一所中學的學生陳晨每天都會點開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進行一天的在線學習課程。該平臺移動端“智慧中小學”APP正式上線,這讓他在自主學習時更方便了:“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復觀看,還可以向老師提問?!?/p>
據悉,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是一個綜合集成的總平臺,一期項目包括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國家24365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等。
海量資源是該平臺最大的特點。比如,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現有資源總量2.8萬余條,上線了19個版本、452冊教材的1.9萬余課時資源;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匯集了近2000個專業教學資源庫、6000余門在線精品課和2000余門視頻公開課,有力促進了優質資源的集成共享;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已上線2萬門課程,覆蓋了13個學科92個專業類。
這些海量資源從何處來?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介紹,平臺課程教學資源主要依托教育水平高的地區、辦學水平高的學校、教學水平高的教師和制作水平高的團隊開發建設。此外,67家出版單位向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提供了2004冊電子版教材。
促進城鄉教育均衡
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舊堡鄉中心小學是一所邊遠鄉村小學。學生人數少、班級多、老師少曾是困擾學校開展教學活動和課后服務的主要障礙。
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上線后,該校老師的角色和作用正在變化。王航是該校數學、體育和信息技術任課教師。他介紹,學校充分利用平臺上的資源,指導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和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體育、藝術、閱讀、興趣小組活動,“學生對學習感興趣了,成績也逐步提升了。”
利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資源,越來越多中西部農村邊遠地區實施“雙師課堂”,開足開齊國家課程,進一步提高了教學質量。數據顯示,今年3月1日以來,平臺在廣西的瀏覽量超過5000萬,在陜西、甘肅的瀏覽量超過2100萬,在內蒙古、云南的瀏覽量超過1000萬。該平臺正在成為彌合城鄉教育“數字鴻溝”的重要載體。
如何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促進城鄉教育進一步均衡發展?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院長郭紹青建議,推動農村地區數字校園、數字化社區等教育環境建設,持續改善農村地區網絡教育環境;充分利用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助力農村地區學校師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建立“云上學校”,整合各類數字化學習資源、優秀教師等智力資源,通過在線直播和遠程輔導等方式為鄉村中小學生提供優質教學服務和課后輔導服務;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鄉村教師專業能力提升路徑、服務體系等。
為實現個性化教學提供可能
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等在線教育平臺通過規范、正當、合理地收集學生相關學習數據,發揮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優勢,為實現個性化教學提供可能。
據介紹,該平臺采用先進互聯網技術,能客觀記錄學生學習過程,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動態評價與實時反饋,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學習進程與學習質量,并實施精準干預。
專家認為,對于教育管理者而言,平臺提供的教與學大數據分析研判服務,有助于實現評價結果可視化,從而提高教育決策與管理水平。通過對即將畢業大學生的就業進展進行動態監測、分析,有助于對高校學科專業調整、人才培養改革等提供決策支持。
未來如何利用好人工智能、大數據?呂玉剛說,下一步將不斷拓展平臺功能,逐步實現對資源使用的跟蹤反饋、數據收集分析、個性化資源推送等。
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余勝泉認為,隨著信息技術進一步深入應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未來可以實現多種轉變,比如通過智能推薦技術實現從“人找資源”到“資源找人”的轉變;進一步匯集教育行業有價值的信息化服務,提供云網融合定制服務,真正成為國家智慧教育的“發動機”。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