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創造文明新形態,構建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友好型社會,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8004萬人,占總人口的19.8%。與2021年相比,老年人口增加1268萬人,比重上升0.9個百分點。今后在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要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特點、需求和潛力。
當代日益呈現空間多元化趨勢,社會空間、物理空間、網絡空間這三維空間深度融合,正在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中老年人,過去長期生活在二維空間,進入三維空間后需要適應過程,中年人適應得快,老年人適應得慢。不同于看得見、摸得著的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網絡空間是虛擬空間,看不見、摸不著,但與物理和社會空間互相影響。每個人都要樹立新理念,實行新的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如果不能融于網絡空間,生活就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在辦事、購物、出行、理財、看病、文娛、關注社會等很多高頻事項方面,都不方便,影響生活質量。有的老人雖然會用智能手機,但曾遭遇過電信詐騙等,造成財產損失和精神打擊。今后不斷提高數字素養,可以提高生活的自主性和方便度,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因為物理設施而產生的“數字鴻溝”正在被解決,非物理設施的因素已成為主要制約因素。消除非物理設施造成的“數字鴻溝”,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一是數字孝老。兒女孝老,給父母買手機并指導父母用手機;孫輩盡孝,小孩子也可以指導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用智能手機;社會孝老,沒有血緣關系的青少年,可主動幫助老人,傳承“老我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國優秀文化傳統。
二是加大宣傳、咨詢、培訓力度。政府部門、公益機構、老年大學、培訓機構、村莊、社區等,都可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公益助老活動,形成社會氛圍,幫助老年人提高數字素養。 近年來在重慶、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山東等省市,藍馬甲公益助老活動通過社區講座、公益展覽、大篷車下鄉等方式,幫助老人解決智能手機“不敢用、不會用”的難題,受到地方政府部門和城鄉居民的歡迎,值得進一步總結經驗和宣傳推廣。
三是企業開發更有益于老年人用的老年版產品。使功能更優,界面更容易操作,降低使用門檻,提高方便度,增強老年人的興趣感。老年人這個潛力巨大的手機和流量消費群體,可為企業產品研發和銷售帶來商機,也可為國家經濟發展做貢獻。
四是老年人增強主動性和積極性。老年人要融入現代化進程,就必須增強學習使用智能化產品的自覺性,主動接受“再教育”,努力進行“再學習”,使生活跟上“新時代”。
總之,提高認識是基礎,多措并舉是保障,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要知行合一,建立長效機制,加大投入力度,注重實際效果,把老年人目前存在的“數字鴻溝”,變為未來發展中的“數字紅利”。
(作者:中國國土經濟研究員、國家發改委農村經濟司原司長 高俊才)
責任編輯:Rex_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