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葆英
2023年公祭伏羲大典即將在甘肅天水舉行。辦好公祭伏羲大典,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精神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資料圖)
木本乎根,人本乎祖。伏羲一畫開天,肇啟文明,點燃了中華民族的文明薪火,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根基。以伏羲為代表的中華先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遠古文明,為中華各族兒女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照亮了后世星河燦爛的文明之旅。
關于伏羲的記載,在先秦時期就出現在諸子百家典籍之中。史稱伏羲之母為華胥氏,她在雷澤踩巨人足印有感而孕,“歷十二年而生伏羲”于成紀。以秦安為中心的天水地區,曾經是伏羲部族的主要活動區域,這里留存有大量伏羲女媧及其部族活動的遺跡和傳說故事。
從歷代典籍的記載看,伏羲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始畫八卦,肇啟文明;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結網罟,以教佃漁;養育犧牲,以充庖廚;造屋廬,改善居室;制嫁娶,以儷皮為禮;養蠶化布,改善衣著;疏水造田,繁滋草木;鉆木取火,冶金成器;制琴瑟,作樂曲;嘗百草,制九針;以龍紀官,分部治理;創立占筮之法;作歷度,定節氣。
伏羲一系列的發明創造,猶如擎天明燈,點亮了整個中華文明史。歷代的詩文豪杰文化巨擘,都留下了贊譽伏羲的詩篇,其中,曹植的《伏羲頌》對伏羲貢獻的概括尤為精辟“木德風姓,八卦創焉,龍瑞名官,法地象天,庖廚祭祀,網罟漁畋,瑟以象時,神德通玄。”
伏羲部族在遷徙的過程中把生產勞動技術、日常生活經驗、社會管理辦法、走向文明的措施不斷發揚光大,并汲取各地先進的經驗和做法,傳承和發揚了伏羲開創的遠古文明,沿渭水到黃河流域,與其他民族相融合,形成了以炎黃部落為核心,以伏羲文化為本體的華夏民族。因為伏羲人面蛇身而崇奉的蛇圖騰,也由黃土高原蔓延到中原大地,演變成為龍圖騰,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伏羲因此成了全世界華人的始祖。
伏羲事跡與傳說起自先秦,秦漢時被納入中國古史體系,千百年來逐漸形成了源遠流長、內容博大、內涵深奧豐富而蔚為大觀的伏羲文化。其所蘊含的文化財富和精神基因,成為催生和滋養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源泉。我們對伏羲的尊崇,其實就是對文明和進步的禮贊,對勞動和創造的尊重,對無私奉獻者的感恩。
站在卦臺山巔傳說中的伏羲畫卦處,抬眼望去,山川河流,一覽無余,河對面的龍馬山,云遮霧罩,山勢地貌,俊美秀麗。身后的太昊宮中,伏羲手持八卦盤端坐著,身著樹葉織就的蓑衣,明眸微思,仿佛神游天地外,正在參詳著神秘玄妙的大道。
青山不語,渭水悠悠。似乎能感受到來自遠古的風煙,觸摸到文明肇啟時的曦光。伏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本源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深刻地影響了整個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和人類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其博大精深與深遠影響備受關注和尊崇。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感謝卦臺山,感謝渭水,一山一水,孕育出了中華文明的火種,點亮了我們悠遠而深沉的文化自信。
(新甘肅)
責任編輯:Rex_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