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中國青少年研究會發布《未成年人APP使用狀況與網絡保護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并組織專家研討。會上,報告課題組成員、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鄭紅麗分享此次報告的個案訪談,指出看待未成年人網絡使用問題,在專家或成人視角的基礎上,還應站在未成年人的角度加以考慮。在尊重未成年人用網需求的基礎上給予正確的教育和引導,不應一味地限制,應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在課題組的個案訪談中,許多未成年人都提到,使用互聯網滿足了他們娛樂、學習、自我實現等需求。
首先,未成年人上網的最主要目的是娛樂。休閑娛樂是未成年人的正當需求,需要給予尊重。訪談中發現,無論城市還是農村,未成年人線下娛樂的方式和機會都很少。對于他們來說,通過網絡娛樂,特別是觀看短視頻,是他們在學習之余休閑的主要方式。因為短視頻相比網絡游戲不需要過多時間和精力,屬于輕量級活動。此外,一些成年人也會在學習壓力比較大的時候,通過觀看短視頻來紓解。“大部分孩子其實是可以理解父母限制他們上網的初心。如果孩子與父母可以制定合適的用網規則,比如學習累了可以上網娛樂放松一下,或者在學習完成后將上網娛樂作為一種獎勵等。這種方式可能比一味地限制他們上網效果更好。”
其次,學習,特別是課堂、書本知識以外的學習,也是未成年人用網的主要需求之一。報告顯示,未成年人使用短視頻類APP的主要目的除了娛樂,學習的占比也很大。其中,68.4%未成年人使用短視頻APP是為了“娛樂”,59.5%是為了“學習知識或技能”,44.2%為了“獲取最新的資訊或信息”。接受個案訪談的未成年人也反映了與上述一致的使用場景,“嗶哩嗶哩是經常使用的APP,里面有不少課程,既可以娛樂也可以學習。”“抖音讓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打開了視野。在學習或者生活中遇到不會的問題會進行搜索,現在使用短視頻搜索答案非常方便。”對于未成年人來說,基于互聯網形式來進行知識學習和信息獲取,也是他們應當具備的網絡素養之一。
再次,鄭紅麗提出,對于不少的未成年人來說,自我實現可能是他們使用網絡的一種深層次需求。“典型例子是一個男孩子,學習不夠好,但他喜歡籃球,通過短視頻學習到很多籃球技巧,并跟小伙伴們一塊兒練習,幫大家提升了籃球技術,也收獲了自信。后來他還當上了班長,學習也相應有所進步,對他來說這就是自我實現的過程。”此外,對于一些相對貧困地區的孩子,在短視頻平臺創作作品,過程中學會了一技之長,甚至還可以獲得收入,同時也是一種自我實現。從這種角度來看,短視頻等互聯網產品的應用其實起到了一定的彌補作用。
責任編輯:Rex_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