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韓英保管村里印章24年,每天帶著章上下班。今年3月起,管章用章有了新法子,這讓她著實減了許多壓力。說到傳統印章的管理方式,弊病亂象真不少:先蓋后批、蓋了不批;人章不分、用章無“痕”,“人情章”“空白章”難避免。若集中到鄉鎮管理,對群眾辦事又會帶來諸多不便。
啥新法子?“智慧印章”也。此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義橋鎮紀委在調查中發現,有多起信訪案件因公章管理混亂而來,這是普遍面臨的公共難題。對此,經過大量調研走訪,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印章”系統應運而生。其具有指紋登錄、拍照掃描、自動上傳、遠程控制等功能,可實現遠程審核、落印和留檔。
該系統首個試點就落在了韓英所在的勤里村。說起變化,這位印章老管理員深有感觸。現在,蓋章者與印章管理員對接發起用章申請后,村干部線上即可審核批準,效率更高;同時,關鍵信息鎖定并上傳,還能比對用印內容,監管更牢。村干部干事陽光透明,老百姓則疑消心順。
“智慧印章”只是蕭山在推進“清廉村社”建設數字化中的一個具體場景。據介紹,圍繞村級工程、農民建房、村級采購、勞務用工等群眾關心關注的十大事項,當地專門編制了53張流程圖、梳理出119個主要環節,打造集問題發現、過程管理、事后監管、結果處置于一體的“碼上工程”數智系統,確保權力運行規范、監督精準有力。
同樣在諸暨市姚江鎮吳墅村,不久前,就依靠“基層公權力大數據監督”,成功堵上了一個財務管理漏洞。原來,該村報賬員因操作失誤,不慎將與務工人員相似的村干部名字編入當月務工清單,而按規定,其不能領取職責范圍內的務工工資。錄入平臺后,務工管理紅色預警隨即響起,市級管理人員馬上倒查核實并督促整改。
這一系統并非諸暨原創,只需將浙江數字化改革進行落地即可:借助省級“浙農經管”平臺,當地實現了村級財務線上審批、線上支付、全過程留痕;而通過該平臺與“基層公權力大數據監督”、小微權力“監督一點通”等應用貫通,又實現從村級務工、村級工程,再到資產資源發包等權力運行事項的全領域規范。由“人找問題”向“問題找人”的轉變,不僅給村干部行使微權力上了“緊箍咒”,也給村務管理運行加了“保險鎖”。
“前段時間,老村委的房子要拆除,我們就通過‘工匠庫’里的挖機庫,比價確定項目承包方,不僅辦事陽光透明,施工質量有保障,還能用拆下來的建筑垃圾扣工費。”洲泉鎮小元頭村施行兩年來,效果頗為顯著,村黨支部書記張松清對此不住點贊。至今,桐鄉11個鎮街實現了“工匠庫”的全覆蓋,共計161個庫,入庫工匠逾千人。
記者從浙江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作為“清廉村居”建設中數字賦能的標志性成果,目前,“浙農經管”已在全省全面推開,形成了省市縣鄉村五級聯網的農村集體經濟管理數字系統,并與省紀委監委打造的農村基層公權力數字化監督平臺貫通,實現基層監督無縫銜接。目前,全省已有2.3萬個村經濟合作社上線應用,服務農戶超過1276萬戶。
責任編輯:Rex_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