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對話、寫詩、作畫
你也許已經不那么陌生
但實際上,這只是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中的一種
(相關資料圖)
華為云盤古氣象大模型研究成果在《自然》雜志正刊發表。(受訪者供圖)
北京時間7月6日
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雜志正刊發表論文
《三維神經網絡用于精準中期全球天氣預報》
論文表示,通過采用三維高分辨率人工智能氣象預報方法
華為云盤古氣象大模型預報精度超過了傳統數值預報方法
能夠有效應對氣象預報領域長期存在的
精度低、可解釋性差、極端天氣預測不準等挑戰
如果要預測一個臺風未來10天的路徑
過去人們需要大約3000臺服務器的高性能計算機集群
花費5小時進行仿真模擬計算
現在只需要1臺服務器
再等上10秒鐘
就能完成臺風路徑的預測
《自然》雜志評價:
這一技術“讓人們重新審視氣象預報模型的未來”
事實上,氣象預報只是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的
“冰山一角”
在智慧礦山、藥物研發、政務、金融、制造、鐵路等領域
大模型都展現出了巨大的應用潛力
有望為眾多傳統行業帶來改變
在制藥領域
大模型通過學習自然界17億個小分子化合物
可以將先導藥物研發周期顯著縮短
同時顯著降低研發成本
研發人員利用基于華為云盤古藥物分子大模型打造的 AI輔助藥物設計服務,成功研制抗菌藥Drug X。(受訪者供圖)
在采礦領域
大模型可以實現對煤礦
采、掘、機、運、通、洗、選等1000多個細分場景全覆蓋
幫助煤礦企業構建安全高效的智能化系統
在鐵路貨運方面
大模型能夠精準識別430多種故障類型
總體故障發現率達到99.8%
有望降低鐵路員工的勞動強度
華為常務董事、華為云CEO張平安表示
華為云已在各行業落地超過1000個人工智能創新項目
“盤古大模型3.0”和“昇騰AI云服務”
將聚焦服務實體經濟企業的主業務場景
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5月底發布的
《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圖研究報告》顯示
中國10億參數規模以上的大模型已發布79個
眾多企業在該領域布局
利用大模型加速千行百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深耕實體經濟行業
正在成為業界共識
也是大模型賽道的突破口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等專家認為
要將大模型切實投入到
城市發展、金融科技、生物醫藥、工業制造、科學研究等領域
與制造業更加深入融合的“大模型們”
將為中國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
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和更加強勁的引擎
來源: 新華社
記者: 王攀、陳宇軒、白瑜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