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購轉型代價過高。
作者 | 羅蘭
【資料圖】
編輯 | 小白
“一支穿云箭”,機構密集調研
今年上半年人工智能是A股炒作的一個熱門主題,而最近一段時間,由人工智能這個大主題衍生出來的分支主題——機器人,也開始成為資本市場持續關注的熱門概念。機器人概念股突然就成了A股的香餑餑。
消息面上,對A股震動最大的莫過于華為要進軍機器人產業了。6月15日,華為在東莞全資成立了極目機器,注冊資本為8.7億元.,此舉正式宣告華為進軍機器人領域。
上述消息一出,立刻引爆了A股的機器人行情,新時達(002527.SZ)在當天立即收獲一個漲停板,后面更是走出連續5個交易日,出現4個漲停板的強勢行情。
新時達還連續多日霸占各大炒股軟件的熱搜第一位,包括市值風云App、東方財富、同花順等,儼然“武林正宗”、人氣龍頭。
(來源:市值風云App)
在公司的互動易平臺,投資者撿著各種問題去問董秘,其中絕大部分問題涉及到機器人領域。
比如工業機器人的年產能,對現在最前沿、最熱門的人形機器人有沒有研發投入。還有是否與華為在機器人領域有合作……董秘表示暫無。
(來源:市值風云App)
公司不僅線上人氣高,線下人氣也很高。 6月27日,在公司股價暴漲之后不久,超過40家機構立刻密集調研公司。
(來源:新時達公告)
風云君此前對機器人行業保持高度關注,重點標的多有覆蓋,歡迎在市值風云App中搜索查看,比如已經上市的機器人(300024.SZ),還有未上市的優必選(港股IPO)、節卡股份(科創板IPO)等等。
從工業機器人到服務機器人(含人形機器人),從B端工業級應用到C端消費級應用,市值風云的研報深度那可不是吹的,用過都說好。
(來源:市值風云App)
業務轉型:從電梯控制器到工業機器人
公司在創業初期其實并不是做機器人的,而是做電梯控制器的。基于算法和軟件的控制技術是電梯控制器的底層技術之一,同時也適用于機器人行業(比如機器人的運動控制等)。
由于底層技術具有一脈相承的特點,在隨后的經營過程中,公司很自然地將業務范圍拓展到機器人領域,乃至整個廣義上的工業控制領域。
公司目前銷售的產品主要包括兩類:機器人與運動控制類產品,以及電梯控制類產品。前者的收入占比超過60%,而后者的收入占比不到20%。
機器人與運動控制類產品可以分為機器人產品,以及控制與驅動產品。其中,機器人產品以B端工業機器人為主。控制與驅動產品以運動控制器、伺服驅動器為主。
機器人產品分為機器人本體和機器人系統。本體方面,公司是國內為數不多的以控制器這個賽道切入機器人本體的廠商。
機器人本體共有三大零部件:減速器、伺服系統以及控制器。以國外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為例,它們經常對外采購減速器與伺服系統,但唯獨控制器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自產自供,從不外購。
這說明控制器對工業機器人的重要性遠超其他零部件,是核心中的核心。目前公司的工業機器人、控制器以及伺服系統中的伺服驅動器,100%由公司自供。
(來源:新時達公告)
公司的工業機器人本體包括兩大品類:多關節工業機器人和SCARA機器人。除了機器人本體,公司還銷售機器人系統,也就是一整條生產線,比如車身和車架柔性生產線。
2022年,公司整體收入跌至30.97億元,同比減少了27%,比2018年的35.15億元還要低12%。
(制圖:市值風云App)
而在2021年及以前,不管是電梯控制類產品,還是機器人與運動控制類產品,其收入增速都非常低。
2018-2021年間,電梯控制類產品收入從4.77億增長至6.9億。同期機器人與運動控制類產品則從24.53億元增長至27.1億元。兩者的期間CAGR分別僅為13%和3%。機器人與工業控制業務處于明顯的低增長狀態。
(制圖:市值風云App)
2022年收入大幅下滑,主要原因還是疫情嚴重沖擊了公司的下游行業比如汽車、3C等。下游行業需求收縮,客戶延遲了固定資產預算的支出,機器人與運動控制類產品自然不好賣。
另外,公司的電梯業務與房地產行業的景氣度有關聯。而過去一段時間,房地產行業一直不景氣,這對電梯控制類產品的銷售自然也產生了負面影響。
(來源:新時達公告)
電梯控制類產品的毛利率變動幅度比較大,從2018年的21.73%提高至2020年的29.13%,隨后又逐漸下滑至2022年的21.28%。機器人與運動控制類產品的毛利率一直保持在16%-19%之間,變動不大。
(制圖:市值風云App)
由于機器人與運動控制類產品的毛利率比較穩定,所以公司整體的毛利率也比較穩定。2018-2023年一季度,公司毛利率大致在17%至21%之間波動。
(制圖:市值風云App)
賺錢能力不足,可千萬別“記吃不記打”
如果說收入的問題在2022年才顯現出來,那么公司的利潤問題則在此之前就一直存在。
公司的毛利率只有20%左右,導致公司盈利能力不夠看。
過去五年,扣非歸母凈利潤為正的年份只有2020和2021年,而且規模都非常小,分別只有0.27和1.01億元。同期扣非歸母凈利率分別僅為0.7%和2.4%,幾乎處于盈虧平衡線附近。
盈利不咋地,但要說虧損,那從來都不含糊,動輒都是巨虧,一下虧掉好幾年盈利。比如2018年扣非歸母凈利潤為-3.04億元,到了2022年,更是變為-10.42億。
(制圖:市值風云App)
2018和2022年,公司虧損金額較大,表面原因是商譽減值,而根本原因則是子公司的業績出了問題。
公司從電梯業務轉型去做工業機器人、工業控制業務, 主要方式是最簡單粗暴的收購。由于不斷收購,公司賬上留有大量的商譽。
本來公司的盈利空間就不大,利潤規模較小,收來的公司也往往好不到哪兒去,再加上收購時的溢價,商譽減值幾乎難以避免,繼而使公司從微薄的盈利狀態直接變為虧損。
2018年,新時達對兩家子公司計提了商譽減值準備,分別是眾為興和曉奧享榮,兩者合計導致的商譽減值損失達到2.91億元。
2022年,新時達對五家子公司又計提了共計7.54億元的商譽減值準備,計提的大部分減值準備來自會通科技和之山智控。
(來源:新時達公告)
眾為興的產品主要包括SCARA機器人以及一些控制與驅動產品,曉奧享榮主要銷售汽車柔性生產線。會通科技和之山智控的核心產品都是伺服系統。這四家子公司均為新時達的核心子公司,且都專注于工業機器人和工業控制領域。
花大價錢買來的核心成員企業,業績不達預期,說明公司的并購轉型之路代價過高。至于這些公司何時才能帶來協同效應,恐怕也要打上一個問號。
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公司仍有3.84億元的商譽,而2018年的商譽高達11.66億元。
別看現在商譽不到4個億,和公司往年的經營利潤規模相比,也是一個大數字。
(制圖:市值風云App)
現金流方面,由于資產減值不影響當期的現金流,再加上公司有一些經營性應付項目,所以公司的經營性現金流看起來沒那么糟,起碼比利潤指標要好看一些。
(制圖:市值風云App)
免責聲明:本報告(文章)是基于上市公司的公眾公司屬性、以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為核心依據的獨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風云力求報告(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報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值風云不對因使用本報告所采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以上內容為市值風云APP原創
未獲授權 轉載必究
責任編輯:Rex_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