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高瑞瑞)雖已立秋,但多地仍有高溫持續,廣東深圳、海南三亞和廣東廣州等多地探索“集中供冷”,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大規模推廣難度較大。
工作人員觀察集中供冷系統運行情況。“三亞發布”公眾號圖
“集中供冷卻設備的規模化工業生產以及智能控制等技術,使得冷卻系統能效提升。但是當前該項技術主要適用于大型商業建筑、購物中心、酒店和工業設施,進入尋常百姓家的難度較大。”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張泉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張泉向記者分析道,當前大規模推廣集中供冷技術還存在很大困難,因為集中制冷系統復雜,維修困難,若故障可能會產生重大后果,尤其是對于依賴連續冷卻的行業,如數據中心、食品儲存和制藥。集中式制冷系統的長距離、多空間分配會造成能量損失。另外,農村或者社區居民用戶負載小,建設分散,導致集中式制冷初投資相對較高。
一位資深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盡管當下集中供冷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并且在環境保護等方面有很大優勢,但是根據目前我們在建的集中供冷項目來看,由于改造的成本比新修建的成本高,不少居民都很難接受。
未來集中供冷應該如何做才能滿足普通居民的需求?張泉提出三點建議:首先,適度提前總體規劃設計,進行低碳高效集中式制冷系統的研發,構建集中制冷與其他可再生能源的集成系統,可綜合考慮峰谷電價協同運行主機與蓄冷裝置,開發智能控制策略,最大限度地減少運行能耗與成本;其次,冷熱協同,通過管網實現建筑間的熱量交換,冷量和熱量在不同的產/消者中轉移平衡,從而提升能效;最后,要開發先進數字化的數據采集計量、故障預測及診斷技術,降低運維難度與復雜性。
(來源: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責任編輯:Rex_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