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范大學第十期“成長有約”活動現場。 辛璐 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新網上海5月24日電 (記者 許婧)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位于上海市宛平南路600號)黨委書記謝斌與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黨委副書記、上海師范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蔡丹,上海市崇明中學心理學高級教師、上海師范大學1995級校友姜企華24日共同走進上海師范大學第十期“成長有約”活動,分享他們關于心理健康工作的故事,并為同學們的成長送上心理“錦囊”。
被網友戲稱為“宛平南路600號男神”的謝斌,長期致力于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的政策與立法研究。學術研究之外,他也長期致力于健康科普工作,是“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心理健康領域的首批專家。
當天,謝斌為青年師生揭示了三個生命成長過程的真相。
他帶來的第一個真相是:“這個世界從來就不是完美無缺的,世界不會‘屈尊’適應我們,只能我們去適應世界”。“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不完美的,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方面,我們都不是一個完美的人,我們只有認識它,接納它,才能夠真正放下,然后輕松地去面對每一天。我們的學校也應該要有這樣的底氣,能夠為每一個崩潰或者行將崩潰的個體提供及時完美的托底和援助。”
他帶來的第二個真相是“當今充滿了不確定,未來仍將不確定”。每個個體個性化的應對方式都是無可厚非、共存于校園的,每個人都在努力向上,調適自己,將外部不確定性轉化為內部的確定性。“我個人認為,比個性化的調適更重要的是在我們周圍的人。如果你發現周圍有人已經扛不住,已經快要崩潰的時候,我們能夠及時伸出援手。相信我們每一個自救或者是伸出援手的幫助,都能夠回報你傷痛以后健康的成長。”謝斌說。
第三個真相是“生命是無常的,每一個階段都值得我們珍惜”。謝斌提醒大家,要履行自身健康第一責任人的責任。珍惜生命也包括在病痛和脆弱的時候不魯莽地硬撐,懂得去積極尋求專業的幫助,不羞于去求助,這樣,每次走出人生至暗時,要能夠化繭為蝶,閃耀更亮麗的人性光輝,成為照亮我們自身也照亮他人的一道光。
近年來,民眾對心理和精神健康的需求越來越突出,“600號”月餅、咖啡、文創火爆出圈。對此,謝斌說,這實際上也是心理健康服務和知識科普在惠及大眾和青少年路上的一種雙向奔赴,表明大家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接納度都提高了,科學認知和意識也提升了。
蔡丹從2013年開始就一直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跟蹤研究。他介紹說,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以10分為滿分,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在7分左右,壓力在5分上下,跟十年前相比,壓力感受有所上升。同時,大學生現在的心理還有一些新的特征。
蔡丹舉例說,比如本來大學生社會交往是以線下為主,但現在越來越多大學生喜歡在線上跟同學們發表情包,喜歡在線上跟老師溝通,“社恐”越來越多;此外,以前上課主要聽老師講,現在除了聽自己老師講,還能聽聽復旦、上海交大、哈佛、牛津的課程,這些時代特征也給大學生越來越多元化的選擇。
姜企華從事一線心理輔導工作20多年,專注于教材教法和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的研究,多次參與《高中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冊》教材、教參和心理學專著的編寫。在她看來,老師是學生成長中的重要引路人,作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她希望學弟學妹們、未來的老師們也要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讀懂一些學生行為異常的信號,從而及時給予他們一些能量和幫助。
三位老師還為同學們送上了成長路上的心理“錦囊”。謝斌希望同學們永遠保持熱愛,保持發自內心的愛。蔡丹提醒同學們努力提升自己的心理彈性。姜企華則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成為向光向上、快樂健康的人。
責任編輯:Rex_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