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航延險索賠者 保險公司最需反思
現在來看,一起此前也曾發生過的航班延誤險“薅羊毛”事件能在當下引發這么大的關注度,首先是大眾普遍覺得,此次涉事的保險公司有“玩不起”的嫌疑。
近日,“南京警方抓獲利用航班延誤獲取保險理賠款的犯罪嫌疑人”一事引起網絡熱議。
根據南京警方最新通報,李某存在多次偽造航班延誤證明等材料,虛構航班延誤事實,騙取巨額保險金。
不少網友對該事件發表不同看法:利用規則套利,保險公司玩不起就抓人?法律界也吵翻了:這種薅羊毛的行為,到底是不是犯罪?
暫且不管爭論有多么熱烈,先對該女子的案情進行簡單的復盤,就會發現目前有幾個共識是可以確定的:該女子因為曾有過航空服務類工作經歷,所以深刻理解并把航延險的運作漏洞利用到了極致。
對于由此事件引發的全民普法大討論,有一種觀點認為:航班延誤險并不是在航班延誤后李某為獲得賠償而故意捏造的保險合同;她也沒有故意采取不當手段,促使飛機延誤,進而騙取保險金。所以,李某的行為本質上是對保險公司保險合同規則的利用,在道德上可以爭論,但在商業上符合理賠邏輯。
現在來看,一起此前也曾發生過的航班延誤險“薅羊毛”事件能在當下引發這么大的關注度,首先是大眾普遍覺得,此次涉事的保險公司有“玩不起”的嫌疑。
從客觀角度來說,如果保險公司不愿意看到類似這樣的“薅羊毛”行為,首選要做的應該是完善保險條款和改進投保規則,然后是走法律程序去主張該女子的保險合同無效,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直接報警要求抓人。
其次,法律界和輿論界也表達了對于外力過度干涉市場經濟要素運營的擔憂。筆者認為,如果要給市場經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和支持,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完善要素市場的相關法律制度,讓法治成為市場經濟法治的核心基石,明確應有的權責和邊界。
更深一步來說,刑事責任本是最嚴厲的懲罰級別,本就是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輕易動用的。
如果總是把刑法放在社會經濟治理的前面,那么我們的經濟的活力可能受挫,由此,帶來的社會治理成本,也一定是異常高昂的。
如果從保險行業的角度來反思,保險產品設計一定要到位,避免漏洞。此案中,部分保險公司推出的航班延誤險在設計上有一大漏洞,就是沒有規定“必須要上飛機才能獲得理賠”。
同時,理順保險理念很重要,避免讓很多人把保險當作一種純投資甚至是一種賭博來看待。
因此,對在此事件中遭受了損失的保險公司來說,要做的應該是抓緊完善自身的產品設計和流程漏洞,而非將自身的經營漏洞造成的社會成本轉嫁給司法系統,轉嫁成司法成本。
這不僅體現出保險公司在專業能力上的缺失,實際上也是一種缺乏社會責任感的表現。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