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基礎弱、底子薄,創新政策環境不優、創新平臺不多,創新主體不強,研發投入不足,區域創新體系薄弱……在發展進程中,云南仍面臨一道道“坎”。
記者7日從云南省科技廳了解到,在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發展改革、教育、工業和信息化等多部門支持下,云南省科技廳瞄準科技創新中的政策難點、堵點和科研人員的“痛點”“槽點”,廣泛調研,公開征集意見和建議,起草和實施“云南創新29條”,力圖破局,以創新驅動區域高質量發展。
創新29條,條條都是干貨
梳理“云南創新29條”,記者發現措施內容涉及加強創新平臺載體建設,打造領先科技力量;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加大創新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強化區域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領域。
“我們創新提出支持云南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高新區建設和引進新型研發機構,制定了支持企業建設產業創新平臺,加快新型研發機構發展,培育和引進高新技術企業,強化國有企業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具體措施。”云南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書記、廳長王學勤介紹。
此外,還提出了完善財政科研項目經費使用、職稱評審政策,賦予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加大培養青年科技人才力度,推動科技計劃對外開放;推動各地科技創新,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支持技術交易和技術合同登記等也有了具體措施。“29條,每一條都實實在在,都是政策干貨!”王學勤說。
堅持問題導向,措施夠新夠實管用
堅持問題導向,緊扣云南科技創新的核心問題開處方,是“29條”最鮮明的特色。
“針對全社會研發投入嚴重不足,創新主體、創新平臺、創新人才不多不強和基層科技力量薄弱等問題,我們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云南省科技廳副廳長高俊說。
據了解,在學習借鑒山東、上海、江蘇、浙江、福建等10余個兄弟省份先進經驗的同時,“29條”也結合云南省實際做了創新探索。
“基于其他省份能做、云南就沒有理由不能做的原則,沖破思想束縛,科技創新管理要做創新管理的先行者,不爭論、不磨蹭、大膽試,在體制機制上大膽尋求創新突破。”王學勤說,廣泛借鑒兄弟省份已出臺的政策措施,云南重點在夯實創新基礎、提升創新主體能力、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激發科研人員活力等方面尋求快速突破。
記者發現,在涉及對新獲批創新平臺的大力支持、對高新區的資助補助、對培育和引進高新技術企業的補助支持、對規模以上企業新設立研發機構的經費補助、擴大了創新券的支持使用范圍、強化省市一體化協同創新工作機制等有方面,結合云南省情,“29條”也多有創新之舉。
服務發展,引導創新資源向重點領域聚集
“引導創新資源向重點領域聚集,打造領先科技力量方面,我們有一系列實招。”王學勤介紹,首先將布局建設一批云南實驗室,實行創新自主決策制、實驗室主任負責制,在科研項目立項、過程管理、項目驗收、經費使用等方面充分賦予自主權。云南實驗室可按規定自主評審正高級職稱,自主設立的科研項目視同省科技計劃項目。
在創新平臺載體建設中,對獲國家批復或省委、省政府批準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強經費、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符合條件的列入省基本建設投資計劃或“四個一百”重點項目計劃予以支持;對新獲批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給予經費補助,優先支持申報國家和省科技計劃項目;對新獲批的或排名提升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給予一次性500至1000萬元研發經費支持。
此外,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和引進一流創新平臺和高新技術企業方面,云南省也將持續發力,有效地引導創新資源向產業聚集,加快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的高度融合,提升區域創新能力,促進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