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干擾源。
這是《效率腦科學》一書,精讀分享的第15篇。
高效工作需要集中注意力,但干擾會導致工作分心。我們已經知道了,在工作中有外部干擾源,與內部干擾源。
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是,如何減少工作中的干擾?
這里介紹兩個思路。分別是排除和放空。
第一個思路是排除,主要是針對外部干擾源。
如果我們能夠深刻的理解,所有重要的思維活動,都需要極大的能量,而前額皮質的能量又有限,那么,我們就不會允許干擾源,來偷走我們的注意力,導致分心消耗能量。
所以,在進行重要的思維活動之前,我們可以主動的排除外部干擾源,將它們都屏蔽掉,這是提高工作效率的用腦技巧。
舉個例子,在培訓中,我們通常會和同學們達成一致,那就是在上課期間,手機統一靜音后,放在教室后面的“停機坪”,有事課間休息時處理。在上課前,同學們可以發一條朋友圈,告知大家今天在集中學習,不方便隨時接聽電話,有事可以留言,課間會進行處理,這樣就可以排除,相當一部分的外部干擾源,以避免上課期間分心,影響學習效果。
所以,在我們自己的工作中,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想一想,如何去排除手機,網絡,來訪等外部干擾源。
第二個思路是放空。主要是針對內部干擾源。
外部干擾源排除了,我們還需要想辦法,去減少內部干擾源,也就是導致我們分心的內心活動。
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進行重要的思維活動前,先進行一小會兒冥想,或者正念,幫助自己平復心情,放空思緒。
舉個例子,每當我在做重要的課程研發活動前,除了關上書房門,將手機放在其它房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動作,就是做幾個呼吸的正念,或者來一個短暫的冥想,這樣可以清空前額皮質的空間,讓注意力更加的集中。在接下來的思考過程中,我就會更加專注,也就更容易將有限的腦力資源,集中于當前的任務中。
因此,干擾會導致分心,我們可以用兩個思路,排除與放空,來減少外部與內部的干擾源。
但有時我們也會發現,干擾源不可能被完全減少,特別是內心活動,這時,我們就要學會當分心來臨時,我們能夠抑制分心,為自己在大腦中建立一套剎車系統,如何才能抑制分心呢,我們下一集繼續分享。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