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HiFi發燒友里面,不說全部,十有八九都是以聽流行歌曲為主。尤其是便攜玩家,你不要充大尾巴狼說買個小塞子來就是拿來聽巴赫貝多芬的,啥玩意兒做啥事,要聽嚴肅古典樂,真得老老實實組個好點的臺式系統,才能把大編制大場面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那么,是個塞子都說自己是流行利器,真正優秀的流行向耳機究竟應該是怎么樣的呢?這個問題恐怕跟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眾說紛紜。這么多年來,HiFi廠商們也一直在尋找答案。雖然市面上標榜流行調音的耳塞琳瑯滿目,但說實話調音卻大同小異,那種理解獨到還足夠好聽的產品實在有如鳳毛麟角。直到OpenAudio家終于把那條鴿了許久的“流行旗艦”——Mercury水銀擺在我面前,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新的答案。它不僅為流行調音帶來了別樣的詮釋,其過硬的聲音素質也令人贊不絕口。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地聊一聊水銀和它的流行調音。
我從來不掩飾自己和OpenAudio一直以來的交情,但是這樣的交情并沒有成為我偏袒他家產品的理由,反而是仗著和小K的熟絡,有什么覺得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我都是直接開噴的,搞得有段時間小K都不敢來找我了。其實道理很簡單,誠實地提出意見而不是捧殺,才是真正對朋友負責的態度,而真正打磨出了優秀的作品,我也才能毫無負擔地向燒友傾情安利。而Mercury水銀,就是值得我為其站臺的好產品。
看著一個品牌逐漸進步,逐漸走向成熟是一件令人頗感欣慰的事,而我對OpenAudio的情感正是如此。這樣的成熟和進步首先體現在包裝上,這次水銀的包裝盒已經不再遵循那種東拼西湊式的拿來主義,有點向一線大廠看齊的意思了。
開箱環節我們就簡單略過了,直接來看耳機。這條耳塞之所以名為“水銀”,其實是脫胎于OpenAudio精心設計的Artwork。濃郁的銀灰色顏料猶如一道道蜿蜒的水銀,緩緩地流淌在純黑色的腔體之上。變幻莫測的線條為它覆上了一層流沙似的動感,也讓水銀的公模造型顯得不再單調。與腔體散發出的神秘氣息相對,“水銀”的面板則想要著力表現出一種精雕細琢的美感,挑染出的花紋全部由美工師傅手工繪制,在保證躍動之美的同時,更突出一種工整的秩序感。光華流轉與嚴整對仗在這副塞子上碰撞在一起,或許也暗示出了“水銀”的聲音走向。
水銀配套的耳機線同樣設計成了銀灰色。甚至連線材上的小五金件為了緊扣主題,也都與本體保持了一致的色調。整條耳塞的設計將“水銀”這個ID貫穿始終,沒有混入哪怕一絲一毫的雜質。當人們看到這副耳機的一剎那,便能自然而然地將水銀與它聯系到一起。面對瘋狂內卷的HiFi耳機市場,OpenAudio交出的這份答卷值得打一個高分。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在于那個橙色的皮質收納盒,倘若再帶上一點水銀的元素,就堪稱完美了。至于佩戴,那可是傳承自破軍時代的優良傳統,OA家的樹脂公模耳塞戴起來完全可以用兩個詞來形容:貼合、舒適。而如果想做定制私模的朋友,我也特別推薦OpenAudio家的私模,做工精細,導管長度適中,不會有不適感,聲音上相比公模也有一定提升,關鍵是OpenAudio家的私模收費也很合理,比公模僅貴了900,還可以定制artwork,是四五千檔定制私模的不二選擇。
比起動圈或是動鐵架構的耳機,圈鐵耳機似乎更適合拿來做流行調音。這大抵是因為多動鐵耳機礙于低頻單元的尺寸限制,往往沒辦法把低頻凝聚出的能量感與較為舒展的寬松感很好地表現出來。鼓聲往往收得太快,力度也是點到為止。雖然它們能夠將人聲演繹得十分細膩順滑,但始終無法解決好“敲鐵皮”對低頻氛圍產生的影響。而動圈耳機則恰恰相反,要么是低頻過于松弛,導致人聲無法很好地與背景樂器分離開來。要么是低頻的能量感太強,人聲也隨之變得更有侵略性,反而喪失了那種抒情的意境。思來想去,恐怕也只有圈鐵耳機既能夠兼顧流行歌曲那種不疾不徐,恰到好處的低頻,拿捏好動感與舒緩之間的尺度,又可以把歌手的情緒控制在一個相對自然放松的狀態,撫平聽眾們的心緒,創造出一個適合靜下心來聽故事的環境。
在幾乎所有動圈單元都在追求更高的剛性,與更快反應速度的環境下,OpenAudio卻反其道而行,為水銀在低頻部分選擇了一枚直徑9.2mm的PU材質超軟懸邊動圈單元。這是一個相當反直覺的設計,但卻在技術人員的巧思之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實如果動圈振膜做得太硬,反倒不適合流行音樂的情感表達。我們常說的流行歌曲,實際上是一類樂器伴奏比較簡單,節奏偏向舒緩,更注重人聲表現與情感抒發的曲子。由于樂器種類較少,架子鼓與貝斯的殘響就會被更多地凸顯出來。如果耳機的低頻收得慢一點,下潛更深一些,同時能夠演繹出更多的樂器細節,的確有助于為聆聽者創造出更貼近真實的感受。水銀不僅如法炮制,還創造性地引入了柔性低頻導管,用來濾除雜波,不僅可以保留更多的極低頻細節,加強低頻的延伸感,還可以有效控制混響,提升低頻樂器彼此之間的分離度。而且由于分頻器的存在,將低頻的量感控制在一個略低于中頻的位置上。這個超軟懸邊振膜平時也并不需要特別大的振幅來產生更大的聲壓,因此可以將低頻失真控制在一個相對合理的范圍。簡而言之,水銀的低頻量不算大,下潛深,回彈速度適中,細節豐富,但足夠干凈,非常適合聆聽流行歌曲。
如果說低頻構成了流行歌曲的骨架,那么中頻樂器好比血肉之軀,人聲就猶如歌曲的靈魂。由于在中頻這一塊需要兼顧人聲與大部分樂器,說實話水銀這兩枚定制動鐵的壓力還是挺大的。結果,調音師選擇了稍微犧牲一定的中頻密度,轉而追求中頻的解析力與分離度。所以水銀并不會像其他流行人聲塞一樣,一耳朵下去直接把人聲直懟在你臉上,而是保持一定的距離,將樂器與人聲做出一個非常直觀且規整的空間排布,營造出舞臺一般的氛圍。歌手仿佛站在小舞臺的中央,為你獻唱。我甚至覺得,衡量一款流行塞是否做得足夠出色,關鍵就在于它能否營造出一個立體感極強,且層次異常分明的縱向聲場。因為只有把樂器演繹得足夠清晰,讓它們各歸其位,才能使人集中精力,用心感受歌手想要傳遞出的感情。同時,動鐵單元擁有更快的響應速度,也讓人聲與樂器的細節表現力有了充分的保證。可以負責任地說,單論縱向聲場以及人聲器樂的解析分離,水銀在3000多元的價位里絕對算得上第一梯隊。如果非要找點缺憾的話,也就是為了讓人聲變得更好聽,水銀有意增加了一點人聲的厚度,整個中頻的占比對比高低頻也有些偏大,大致處于一個3:4:3的比例,導致其在回放古典編制樂時,聽起來并不是那么嚴謹。但它畢竟是一款為流行歌曲而生的耳機,我們也不應該對其過于苛責。
其實對于流行音樂,高頻同樣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大眾意義上的流行歌曲其節奏大多都相對舒緩,樂器也比較簡單,因此,高頻部分音色與細節更容易被我們所感知。如何把握好響應速度,音色準確性,高頻延伸這幾項指標的平衡,就成了衡量一款流行向耳機高頻表現的關鍵。對此,水銀給出了一個相當標準的答案。它使用兩枚高素質的定制動鐵單元,將高頻音色完整而又準確地展現了出來。沒有半分毛躁,也容不得半點拖沓,一切都處于一種恰到好處的狀態。就算是去聽一些快節奏的搖滾樂,水銀在高頻部分一樣可以處理得游刃有余,并沒有因為響應速度跟不上,丟掉一些高頻細節。況且水銀也不會去耍一些小聰明,過分強調高頻的線條感,指望一耳朵便能牢牢抓住前來試聽的玩家。而是將極高頻音色打磨得更加圓潤耐聽,利好長時間的聆聽體驗。不過我覺得搭配使用原配耳塞套使用的話,水銀的高頻還是能微微感覺到有一點散,換成AET07或者AZLA這類長管的耳塞套能夠更有效地聚攏高頻能量,降低混響,讓高頻變得更清澈。
當水銀還尚在襁褓之中時,我就十分認同OpenAudio家的調音理念:即便設計的是一款流行走向的塞子,也要把聲音素質擺在第一位。只有先把歌曲完完整整地呈送到聽眾們的耳朵里,他們才愿意接受你下一步想要表達的東西。水銀就是這樣一副硬素質出類拔萃,又擁有獨特表現力的耳塞。
也有人曾問過我,那些二三十年前的流行老歌錄音質量普遍很差,使用如此高素質的耳塞與播放器究竟是不是一種浪費?其實流行音樂也不應該被局限在這么小的一個范圍內。進入千禧年之后,華語樂壇迎來了一個持續十多年的黃金盛世,除去一些突然爆紅隨后又銷聲匿跡的網絡口水歌,那些出自知名歌星的曲子大都經歷了十分嚴謹的打磨,錄音質量也是相當的靠譜。只要你愿意花上一些時間,尋找到足夠優質的音源,那么更高端的HiFi器材也會讓你覺得物有所值。如果你從未體驗過這種感受,那么不妨先從水銀開始吧。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