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研究背景情感現實主義(Affectiverealism)是指用情感感覺幫助建構對世界的經歷,情感會影響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他們影響實際的感知內容。情感現實主義和認知神經科學的證據一樣表明我們的大腦在用之前的經歷(比如,記憶)建構我們現在的經歷,去以期望的感覺輸入新的信號,而且這些信號和感覺信息相關很大。生理解剖學生的形成代謝也表明我們并不是真誠地看待我們所看到的世界,而是以一種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式,利用之前的情感經歷去認識我們的現在。
有研究表明,在記憶中的情感經歷是我們身體內對于大腦建立現在所發生事件完整的模式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們稱之為“預測編碼”,他們會結構化地解釋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世界。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過兩個實驗證明情感現實主義會影響我們現實所看到的事物。在實驗中使用了一個兩眼抑制技術——連續閃光抑制(中性刺激臉以高對比度出現在一只眼睛中,情緒刺激臉以低對比度出現在另一只眼睛中,當中性刺激線先出現時,另一只眼睛的情緒刺激就會被暫時抑制于意識之外——處于無意識狀態)。在本研究中利用連續閃光抑制將情感信息出現在被抑制的眼睛中。研究者假設當被試者一只眼睛中(在后簡稱為抑制眼)中性刺激與無意識的情感信息相匹配時,那么被試會感知到另一只眼睛中(在后簡稱為控制眼)的中性刺激為微笑或者愁眉苦臉。
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工具有G*Power、E-prime、ANOVA(analysisofvariance,方差分析)、貝葉斯因子(Bayesfactor)等。
數據選擇
研究者選擇從東北大學(NortheasternUniversity)招募大學生,并要求所招募的大學生必須要視力正常且無需眼鏡矯正。研究者一共挑選了43名學生,其中29名女性,14名男性,平均年齡為19.07歲,年齡標準差為1.30。這些學生均通過了心理學入門課程教育,且拿到了學分。
這個樣本規模是由研究者通過G*Power計算統計檢驗力得到的,該檢驗顯示,如果要求在顯著性水平為5%的情況下,效應量能被檢測到,則樣本規模至少包含40個參與者。
刺激物選擇
指導語和刺激都是用E-prime呈現的,并通過立體鏡將不同的刺激呈現在同一個人的不同的眼睛里面。
圖1刺激物挑選
實驗1
研究者首先讓被試者填寫其人口學信息(年齡、性別),然后讓被試者坐在電腦控制的立體鏡旁邊,并呈現刺激物讓被試者做出反應。研究者使用AbrosoftFantamorph軟件來對同一個人的照片進行調整,并給予被試者控制眼中以高對比度呈現五組中性刺激,抑制眼中以低對比度呈現情緒臉譜,讓被試判斷控制眼中的臉的性別以及其情緒(計分方式:1=20%愁眉苦臉,2=10%愁眉苦臉,3=中性,4=10%笑臉,5=20%笑臉),在實驗結束之后,讓被試判斷抑制眼中的刺激并且讓被試猜測本實驗的目的。
實驗過程被試者看到的屏幕如下圖所示:
圖2被試者看到的畫面
在實驗結束后,研究者使用方差分析(ANOVA,analysisofvariance)對得到的評分結果進行處理,處理結果如下圖所示:
圖3評分結果分析
為進一步確定準確性,研究者又使用貝葉斯信息標準中的貝葉斯因子進行測量,其結果重復了通過ANOVA得到的結論。研究者得到了一個值為62.9的貝葉斯因子(BF10),表明被試者有62.9倍的可能性滿足實驗的假設,即被試者感知到的控制眼中的中性刺激與抑制眼中的情緒刺激高度相關。一個高達62.9的貝葉斯因子為這個假設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因此實驗表明:被試者感知到的控制眼中的中性刺激與抑制眼中的情緒刺激高度相關,當中性刺激與笑臉刺激相匹配時,被試者感知到的刺激分數越高;當與愁眉苦臉刺激相匹配時,被試感知到的中性刺激分數越低,而且其分數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實驗2
為了重復實驗1表明實驗1并非孤例,同時為了更好地驗證研究假設,研究者在實驗2中加入了目標檢測任務。目標檢測任務是指在控制眼中隨機加入非中性刺激,而此時抑制眼中降低一半的對比度進行呈現原來的刺激,讓被試者去做控制眼中臉譜的情緒,若能正確識別,則此被試者數據有效,若不能正確識別,則此被試者的數據就會相應被剔除。
被試者在完成目標檢測任務之后,研究者發現有62.5%被試者通過了目標檢測任務,實驗數據有效,其實驗數據得到保留。
研究者同樣對所得到的評分進行了方差分析(ANOVA,analysisofvariance),分析結果如下圖所示:
圖4評分結果分析
同樣為進一步確定準確性,研究者又使用貝葉斯信息標準中的貝葉斯因子進行測量,其結果重復了通過ANOVA得到的結論,也即重復了實驗1的結論。
因此實驗表明:感知到的控制眼中的中性刺激與抑制眼中的情緒刺激高度相關。
研究結論
研究者們通過兩次實驗,在第二次實驗增加了目標檢測任務并重復了第一次實驗,可以看到兩次實驗均得到了同樣的結論:感知到的控制眼中的中性刺激與抑制眼中的情緒刺激高度相關。
這一結論對于我們而言,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首先需要知道的是,眼見并不一定為實。就算是對顏回非常信任的孔子也曾經嘆息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因此,在現實生活中,不管是識人還是識物,眼見不足恃。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不能以表面印象進行判別,否則容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