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科幻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上百花齊放,叫好又賣座的純科幻電影則產出較少,在二者的合力作用下,當下華語科幻電影市場呈現出供需失衡的態勢。深究其失衡背后的底層邏輯,可以總結出華語科幻電影創作的幾大困境。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寫道:“中國神話之所以僅存零星者,說者謂有二故:一者華土之民,先居黃河流域,頗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實際而黜玄想,不更能集古傳已成。”在中華民族璀璨的歷史中,傳統儒、道、法三家思想均未涉及抽象思維領域,比起不切實際的幻想,中國人更加注重腳踏實地的努力。
在西方學者眼中,人類的一切空想經過研究都有可能變為現實。由此可見,西方人習慣使用超越性思維對隱藏的事物進行突破;中國人則是更偏向于慣性思維,主張在原有的思考路徑上進行延伸。兩種思維并無優劣之分,但慣性思維的模式在客觀上確實加大了國人進行科學幻想的難度。
與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屢創佳績產生對比的是華語科幻電影的創作遇冷,《流浪地球》后國內純科幻電影作品斷檔,連續兩年都未再上映過品質佳作,作為中國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幻電影值得電影從業者投入更多心力去發展和壯大。總而言之,在思維方式、民族特質和創作習慣等眾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華語科幻電影被推入起步晚,發展慢的現實困境之中。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