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就把《火星救援》看完了,這部電影講述了主角馬克意外被滯留在火星后產生的一系列營救行動。
廣袤的暗紅色土地上,馬克一人開展自救大業。沒有超科技的金手指,也不存在超能力,馬克純粹就是個去火星的打工人。在這種情況下,他要如何實現自救?
當馬克醒過來,回到基地發現空無一人時已經知道自己被落下了。宇航服上被戳破的洞,身體的疼痛,無一不在告訴他原因。隊友們以為他落難,誰知他偏偏“運氣好”,又活了下來。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傷口,沒有人幫忙處理沒關系,找個鏡子,自己給自己“動手術”,取出異物、包扎,一氣呵成。
食物不夠?在線化身農民,利用火星的陽光、基底的氧氣、廁所的便便以及產量驚人的土豆,實現自給自足。
飲水有困難?壓縮氫氣,學好數理化,走遍宇宙都不怕。
與外界失聯?把能用的設備都用上,淘汰的也挖出來舊物利用。相機不夠智能也無所謂,管它是什么設備,能用的就是好設備!
出現變故食物存量驟減?好吧,那就勒緊褲腰帶,省吃儉用等救援。土豆拌止疼藥,這操作無人能敵,正是練就意志力的好時機。
太重了飛不起來?該扔的就扔,舊的不去命都救不回來。
距離太遠無法接送?太空服剪洞,像超人一樣在宇宙里起飛。
馬克遇到的很多問題都是“第一次”,書上不會教你的東西,只能靠自己探索,尋求機會。
1不能解決的問題,就用1+1來嘗試。
也許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可在當下,他只能憑借扎實的基礎、不破不立的勇氣來實現救援計劃。
外界對馬克的幫助固然重要,然而,如果他早早放棄求生,那么旁人做什么都來不及。值得慶幸的是,他始終相信自己、相信團隊,靠著一次次不走尋常路的探索精神,完成每一個挑戰。
不僅是馬克,就連NASA和馬克的團隊也在拼創新、拼想法,平鋪直敘不煽情。
《火星救援》將一場生存戰分解成一個個小項目,再將攻克技術難點的過程展露,仿佛是一篇技術論文,卻又在無數細節處透露著人文關懷。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