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篇文章我本來想寫寫前蘇聯相機的標頭,或者說想寫一款鮮見的 Zenitar 50/1.7鏡頭。
但是我在查資料時,這只鏡頭非常鮮見,而最多的卻是HELIOS-44 58/2鏡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八羽怪”。
這也讓我重新檢索記憶,這種鏡頭有好幾個版本,產量也都大,趕忙去尋找,遺憾的沒有找到太完美的,手頭剩的幾只都是有些小問題,但是不影響外觀拍照。
那就先寫寫我對這只58/2鏡頭的感受,以后再寫50/1.7鏡頭吧。
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接觸前蘇聯的照相機,那時蘇聯剛解體,很多人便翻箱倒柜找些值錢的東西來中國做“易貨貿易”,于是中國的北方市場上,看到不少“老毛子”貨。
最早是在沈陽站附近的開明市場,有次路過,發現這里有些攤床是賣蘇聯貨的,有不少相機鏡頭,于是先買了幾個放大頭,又買了AI口的35和100焦段鏡頭,想配尼康FE。
但攤主非要搭配賣給我一個相機,他打開人造革的皮盒,費勁摳出一個又黑又大又丑的相機,要100元賣給我,這臺相機就是澤尼特-ET。
我看到的第一眼差點沒“吐了”,世間還有這么難看的相機?如果當初我第一眼看到的相機是這個樣子,我還能不能愛上攝影都難說了。
不僅樣子不好看,相機也很簡易,快門只有六檔,缺少1/30秒以下慢門,過片的手感也不好,還有一股濃濃的蘇聯相機皮革味道(這獨特味道就是現在俄羅斯相機上還有)。
我說“不要”,但是買家非要賣給我,最后我花50元買下了,我屈服的原因不僅僅是他便宜了一半,而是我看中這枚58/2的標頭,我想把它改在放大機上做放大頭,而機身是一點興趣也沒有的。
澤尼特是前蘇聯的一款大眾型的單反相機,是M42X1螺口,前蘇聯除了螺口單反,還有尼康口的基輔系列,和PK口的寶石相機,其中PK口單反是高檔相機。
M42X1螺口的最大好處是鏡頭可以轉接到其他口相機上,特別是進入數碼時代,玩相機的人多了,玩鏡頭的人也多了。于是這枚HELIOS-44 58/2鏡頭被人提起了,有人玩出了花樣,還給它起個好聽的名字“八羽怪”。
為什么叫“八羽怪”?因為這枚鏡頭有八個光圈葉片,這在現代單反相機的標頭中是非常少見的,一般都是六個光圈葉片。
其實HELIOS-44 58/2鏡頭這只鏡頭有很多個版本,而后期俄羅斯生產的HELIOS-44M的4到7這幾個版本鏡頭鏡頭光圈葉片也是六個了。雖然葉片少了,但性能差不多,也被人叫做“八羽怪”。
很多人都知道,蘇聯的相機傻大黑粗丑,幾乎沒有啥可圈可點的,但是有些鏡頭還不錯,這主要是俄羅斯的光學有德國血統,而這枚HELIOS-44 58/2鏡頭正是源于德國的carl zeiss biotar 58/2 鏡頭。
二戰后,蘇聯將德國康泰克斯廠家設備作為戰利品搬空,建立了蘇聯的相機工業,很多蘇聯早期相機基本就是照搬德國的圖紙生產,名字用了蘇聯的品牌,比如基輔相機。
而在鏡頭上,也是大量的模仿,其中蘇聯的HELIOS-44 58/2鏡頭就是模仿的德國的蔡司 biotar 58/2 鏡頭。
這款德國鏡頭也被稱為“小B”,另外德國有一只德國的蔡司 biotar 75/1.5 鏡頭,被稱為“大B”。
德國的這兩只“大小B”,素質都不錯,而HELIOS-44 58/2 作為血統鏡頭,也有可圈可點之處,就是用F2光圈拍攝,焦外有較為迷人的光暈,形成非常漂亮的畫面,讓人喜歡。(書影拍攝寫作)
由于玩老鏡頭轉接數碼人多了,有些有名氣的老鏡頭價格暴漲,俄羅斯這枚HELIOS-44 58/2 八羽怪的價格也漲到了300多元。
其實前蘇聯的澤尼特相機產量是很大的,型號也多,除了上面提到澤尼特ET,市面上常看到的還有澤尼特11、12、122、TTL、EM等,價格都不高,配的都是這種HELIOS-44 58/2鏡頭,但是具體規格有所不同。
其實“八羽怪”最早的是L39口,光圈是13片“13羽”啊,但是比較少見。
而現在多見的是M42螺口,型號“HELIOS-44M”,其中M是螺口鏡頭,最早版最近調焦0.55米,鏡身有A、M轉換扭,光圈葉片八片,正宗的“八羽怪”。
還有一版是“HELIOS-44-2”,這一版鏡頭上沒有A、M轉換扭,靠鏡頭光圈的前置壓圈調整,使用中非常容易出錯。這一版本最近調焦是0.5米。光圈葉片也是八片,也是“八羽怪”。這一版有M39和M42兩種規格。
后期版本是“HELIOS-44M-4”(尾號5-7),這一版鏡頭上有頂針光圈收縮功能,如果玩轉接要考慮拆除或接環上能頂住,這一版本最近距離也是0.5米,但是它的光圈葉片只有六片,已經不是正宗的“八羽怪”了,但是據說拍攝效果也不錯,但人們還是愿意選擇前兩種。
這鏡頭在后期的俄羅斯時代還有幾個版本,但是后期都不是八片光圈葉片,有人嫌棄不是“八羽怪”,畢竟光圈葉片對于焦外成像影響很大,而蔡司的大、小“B”,光圈葉片都是10片,迷人的效果才出來。
說實話,這款鏡頭我還是早年玩過,九十年代初期,我先后收集到了幾款前蘇聯的標頭,有HELIOS-44 58/2、Zenitar 50/1.7、Zenitar 50/1.9、Industar 50/3.5 等幾款鏡頭做過一個比試,可惜拍的是彩色膠片,最后沖洗除了問題,也看不出什么差異,文章也沒有寫成。
進入2000年,數碼時代開始能接觸的好東西越來越多,而這時喜歡德國鏡頭,俄羅斯鏡頭被看不上,幾乎沒有再玩過。
而“大小B”卻是常玩的,我喜歡大光圈下的焦外夢幻感覺,能體會到“八羽怪”所表達的氣質,只是有更好的“大小B”,沒有興趣在體驗“八羽怪”了。
“八羽怪”是模仿的德國蔡司“小B”,兩者在素質上還是有些差距,當然了市場上價格也差不少,“小B”要超過1500元;而“八羽怪”也就300元。
網上看了大家的評價,認為這款老頭沿襲了德國風格,成像優異,性價比高,特別是旋轉的焦外迷人,銳度也不錯。
另外就是早期的“八羽怪”要好過后期的,這是使用的光學玻璃不同,另外就是市場上的早期L39口(13葉片)價格要高于晚期的M42口。
說到價格,我買的第一臺澤尼特ET才50元,后來在市場上經常看到低檔的俄羅斯單反相機,很多也是帶這種鏡頭的。
2000年前后我在沈陽的地攤市場、古玩市場大量買國產相機,一些商販也會趁機搭售俄羅斯相機,一般都是150元左右,我礙于情面,不得不買下。
但這丑相機又沒有人要,后來干脆拆鏡頭賣掉,每個也能回本,那時還沒有“八羽怪”一說,俄羅斯鏡頭并不香,要的人也很少,價格就100多元。
最后剩下不少機身,我寫這篇文章時特意找一下,竟然有十余種機身,沒有鏡頭,哪天再寫篇俄羅斯的澤尼特相機吧。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