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出三臺老的尼康相機,突然產生一個想法?為什么世界上仿萊卡的相機那么多,而仿康泰克斯相機非常少,就我所知道,世界上只有兩家:
這兩家:一是攻占德國后搬走了康泰克斯工廠設備和圖紙的蘇聯基輔相機廠;另一家是二戰后的日本尼康公司。
還想起早些年國內玩相機的圈里有些不準確的說法:
一是說日本相機和中國相機都是五十年代同時起步,日本相機后來一飛沖天,這里所指主要是尼康等戰后相機,而佳能在三十年代就仿萊卡了。
而中國相機也是五十年代開始發展,雖然開始研制出上海58-1、58-2等高檔相機,但在計劃經濟下,好景不長,一直模仿做簡易相機,進展不大,錯失了發展良機。
二是說國產相機雖然不行,但是鏡頭比日本好,日本買中國相機就是為了要鏡頭,機身丟掉,等等。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是不準確的,中日在相機制造的加工水準上從來就沒有接近過,差距一直非常大;而日本要中國鏡頭(主要指海鷗標頭),完全是無中生有的戲言,或者是臆想的玩笑。
其實日本的相機工業與光學研發,在二三十年代就開始了,后來由于戰爭而生產軍用品,而沒有得到繼續發展。到了四、五十年代,日本工業開始恢復,而朝鮮戰爭給日本提供了絕佳的機會,使工業基礎迅速得以發展,這個時期制造的尼康相機也在朝鮮戰爭中“一鳴驚人”,讓世界認識了日本相機的崛起。
我把玩手里的這幾臺五十年代初期生產的尼康S系列相機,過片順暢,快門輕柔,調焦適度,鏡頭里面干干凈凈,一塵不染,這哪里像是已經七十多歲的老相機啊?這材質、工藝真的沒得說啊,絕對是一流產品。
馬上又找出康泰克斯相機,對比一下,伯仲之間,真的難說哪個更好了,可能差距在鏡頭上吧,畢竟那時日本的鏡頭同卡爾蔡司的銘鏡還是有些差距。
我突然冒出一個想法,為什么世界上有300多種萊卡的拷貝相機,而仿康泰克斯的除了蘇聯,只有東洋的尼康呢?我早年也玩過蘇聯的基輔4系列,那手感差太多了,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相機啊。
記得一個已經故去的老相機修理師傅同我說過:萊卡的結構要比康泰克斯簡單,不容易出錯,康泰克斯結構復雜,基輔相機老難修了,一語中的,康泰克斯不好仿,不好制造啊。
萊卡相機因為“簡單”,吸引了大量的拷貝、仿制和改裝者。而康泰克斯“太難”,除了“擁有”模具的蘇聯基輔相機廠,只有日本人、只有尼康敢嘗試,而且嘗試成功了。
德國的萊卡相機,是1925年面世的,開創了使用135膠卷的小相機先河,而康泰克斯是在1932年推出,這兩種可以換鏡頭的小相機,開始引領世界135相機的潮流,代表著135相機的最高水平與發展方向。
早年相機的技術含量還不高,生產廠家也巨多。萊卡的成功,讓相機行業看到了方向,紛紛的效仿,而且也造就了很多成功的相機,其中仿萊卡最多的就是日本的廠家,做的最好的也是日本廠家,有些在功能和實用上甚至超過萊卡相機,比如尼卡等。
當然中國也有上海58-1、58-2等成功相機,只是故障率高,鏡頭太差,畢竟基礎差距巨大。
雖然仿萊卡相機多,但是康泰克斯卻很少,真正做成功的,也只有尼康公司一家,1948年出的尼康 I 型問世,接下來九年里出了五款仿康泰克斯的尼康相機,基本都是很成功的。
等到了1957年尼康SP型號的問世,不僅產品叫響,甚至有些方面已經超過了康泰克斯母機了,到了1959年尼康大F單反相機的問世,尼康開始在相機領域起飛了。
1948年才造出第一臺尼康相機,開盤就敢模仿一般廠家不敢想的“天花板”康泰克斯相機,尼康的底氣從哪里來的?請給一個合理的解釋!
那看看尼康的歷史吧!
尼康公司最早成立于1917年,最早是一家光學產品公司,生產望遠鏡、顯微鏡和相機鏡頭。
其中佳能在1934生產的第一臺仿萊卡相機,而它的鏡頭,就是由尼康提供的,除了佳能,還有很多日本的早期相機也使用了尼康鏡頭。
這樣到了1948年,尼康公司生產與加工能力都已經羽翼豐滿,他們等待多年了。
尼康公司積蓄的加工能力已經非常強勁,只是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遲滯了他們的發展和崛起。
現在看這尼康早期相機,外觀漂亮,做工扎實,用料實在,說明尼康的認真和做相機的態度。
使用中的舒適度非常好,此時尼康已經完全是吃透了康泰克斯的相機理念,掌握了相機的機械原理,制造出非常成熟的產品。
所以到了七十年代,尼康與佳能等廠家聯手,水到渠成的挑戰德國專業相機領域,堪稱是加速的直道超車,預示著日本相機的崛起,吹響了“圍殲”德國相機的號角,逼迫德國廠家一個個退出市場,最后只有萊卡和蔡司的等幾家老牌企業。
現在說回到尼康,它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它生產相機前已經有了三十多年的精密儀器研發和制造的產業基礎,特別是鏡頭的研發已經走到日本的前列,而它的鍍膜工藝絕對是行業領先,世界水準的。
二是尼康公司的科研能力,以及加工水平,具有世界眼光的相機產業發展愿景,格局大,才有發展中的持續性,尼康相機幾乎沒有失敗的產品。
三是尼康可以滿世界找相機研發,學習最先進的技術和經驗(據說當時派了不少人去德國廠家學習)。開放與思想的不受限制,使尼康能站在世界中央面對市場,這一點中國相機做不到。
四是選用材料的優良和加工設備的先進和精密,而中國當時最短缺的除了技術還有原材料。
五是日本人做事的嚴謹與產業工人的技能成熟,還有思維研發的獨特角度,雖然日本開始是仿制,很快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理念,生產出自己相機。
六是朝鮮戰爭的爆發,很多戰地記者使用尼康,它的可靠性與優良性得到檢驗,使尼康相機一舉成名,廣告打得正是時候。
(注:文圖都是書影寫作和拍攝藏品,請尊重產權,非允許不要轉載)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