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系統的限制,這幾年安卓陣營手機在內存上是越做越大了,并且手機軟件開發者們也同樣不作為,開發的應用程序是越來越“放肆”了,一些熱門的國民級APP,甚至一打開就要占用上GB的空間,隨隨便便打開兩三個應用,后臺的內存就用了一半以上,兩三年前還是大內存的8GB,如今已經不太夠用了,給不少用戶整出了“內存焦慮癥”。
所以手機廠商們為了挽救用戶們的“內存焦慮”,除了優化系統之外,還推出了很多的補救措施,這其中內存融合技術,應該算是各家廠商們的標配,希望這項技術可以解決日漸“膨脹”的安卓軟件生態圈,但這門看起來還不錯技術,其實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好。
內存融合技術,不算是一個新的技術
(資料圖)
其實從去年開始,有心的用戶可能就會發現,手機廠商們在宣發上開始“不老實”了,很多時候都在宣傳自己的內存為8GB+4GB或者12GB+8GB。這乍一看可能感覺這加起來最起碼也有12GB的內存了,日常使用也完全足夠。但需要知道的是,這里的8GB+4GB內存,只有8GB是原生內存,這4GB就是通過技術帶來的額外內存。
這個技術就是被廠家稱為內存融合的技術,當然,各個廠家對于它的叫法也不一樣,比如華為就叫它為內存Turbo技術,只是不管怎么叫,這項技術其實已經不算是一項最新的技術了,其實早在20多年前就有了。
如果年齡大點的PC玩家可能會知道,其實早在Windows XP時代就有了虛擬內存技術,在內存不夠用的時候,可以把硬盤的一小部分空間出來,當做臨時內存來用。到了智能手機上,就把手機存儲分為RAM和ROM,我們長期說的內存就是手機RAM,而早在安卓2.2時,谷歌就推出了SWAP技術,原理簡單說就是把平時RAM不用的數據壓縮到一小部分ROM里面去,要用的時候再拿出來,從而做到節約RAM內存的效果。
所以,從目前來看,各個廠商的內存融合技術,也不算是很新的技術,無非就是當年SWAP技術的升級改良版。從理論上來看,這似乎是一項完美的技術,但這一切其實都是理論上的說法,實際來看,這項技術的體驗并不如廠商們說得那么好。
廠商大力推崇的內存融合技術,其實有點“雞肋”
內存融合最大的問題就是,手機上的RAM和ROM的速度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目前主流的手機RAM都用上了LPDDR5X,理論上的讀寫速度完全可以超過60GB/s,這是主流UFS3.1或者4.0的ROM絕對達不到的水平,如果讓ROM強行來干RAM的活兒,雖說也能干,但肯定是干不好的。在實際應用中,如果你開啟了內存融合技術,雖然是可以保留更多的后臺,但是手機操作明顯就卡頓起來了。
如果為了可以擴大自己的內存,反而手機用起來卡頓,那就有點得不償失了,相信沒人會喜歡卡成PPT的手機系統吧。
除了卡頓以外,內存融合技術還有致命缺點,那就是會下降手機ROM的壽命,畢竟會對ROM進行反復的擦寫,如果達到了閃存芯片本身的壽命,那么肯定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當然,這里其實也不用過多去恐慌,畢竟經過手機廠商多年的發展,如今的閃存壽命和優化都相當到位,普通的TLC閃存顆粒擦寫壽命高達1000次,按照正常手機使用兩到三年計算,大概率都是用不完的。
但不管怎么樣,如今看來內容融合大概率是不如原生內存那么好用的,一些中端手機用了內存融合技術,由于性能上的短板,更容易造成發熱和卡頓,直接影響我們的體驗。
好在,由于今年上游國產供應鏈廠商的發力,如今的存儲芯片價格相當便宜,所以今年不少的國產手機廠商都做到了12GB大內存起步,甚至直接是上16GB大內存,同時也加不了多少錢,所以在原生大內存的加持下,內容融合技術大概率也都是用不上了,即便未來16GB內存的手機都開始卡了,那么差不多也到了該換新手機的時候了。
責任編輯:Rex_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