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在邁向物聯網的路徑中,“萬物皆媒”并非空話。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工具、智能手機、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辦公終端……不一而足。總之,在以智能技術為基礎的場景化生活型態的社會中,人們更加方便被各類介質所觸達和服務。人們被介質觸達的那一刻起,介質所傳播的內容就開始提供服務。正如你打開智能手機中的含有廣播內容的APP,戴上耳機,無論你身處何處,居家、車載、逛街購物、晨練還是騎行…廣播的聲音一直伴隨著你。再比如早間通勤時段,坐在車里,打開車載廣播收聽交通頻率,滿足了對路況信息的需求又碰上播放你特別喜歡的一首歌,讓你欲罷不能,沉浸其中……究其本質就是內容占據了用戶的時間。
廣播在眾多有聲媒體中的地位并未大幅度衰減,在車載收聽場景中一直穩步向好。CSM的收聽率數據顯示,車載收聽市場總量一直處于平穩上升的態勢。此外,廣播聽眾收聽節目的沉浸度很穩定,場景變化對收聽的影響度非常低。無論全天任何時段,開機聽眾的多寡,其在全天各時段收聽節目的沉浸度基本相似,深夜時段略高一些。
當今的廣播聽眾花在收聽廣播及音頻的時間已經遠超當初只聽廣播的時代,而其中收聽非廣播有聲內容的時間增長很快。數據顯示,人均收聽非廣播有聲內容的時間為64.74分鐘。收聽非廣播節目仍然不受場所的限制,居家和車載仍是最主要的收聽場所。
解放眼睛和手,戴上耳機,自成一體,沉浸其中,樂在其中,而同時又不影響做其他事情,這就是收聽廣播和網絡音頻的現狀。對于廣播和音頻這種收聽個性化和伴隨性極強的媒介,是不會因為場景轉換產生過多的擾動。
要想使聽眾(用戶)的收聽達到沉浸狀態,測量的表征尺度就是時間。其內核就是內容的吸引力,這方面,廣播與非廣播音頻之間構成了競合關系,對于廣播電臺來說,這是個巨大的挑戰,同時也是巨大的機遇。無論5G也好,智慧型廣播也罷,隨著新興技術的快速迭代式發展,廣播及音頻都時刻面臨著信息內容的生產和傳播方式的巨變。
基于對數據的解析、算法推送和AI技術的加持,暢想未來的廣播,能夠為我們帶來充滿想象的空間。你早晨被自己喜歡的聲音喚醒,跟著鏗鏘有力的聲音做運動,開車聽著推送給你的新鮮熱乎的新聞,中間還可以放上一兩首喜歡的曲風歌曲,在你情緒不佳時,有娓娓道來的聲音撫慰,在你情緒高昂時,有勵志的聲音鼓勵,在你睡覺時,有緩緩的入眠故事……所有這些都是通過對你需求的精準把握,提供精準服務,千人千樣,千人千聲。而你作為個體,也可以同樣輸出自身有價值的內容和服務……
有專家曾說過“人即媒介、社會即媒介、環境即媒介”, 對于廣播來說,創新時不我待。廣播面臨的將不再是我們熟知的“聽眾”,也不再是我們正在熟知的“用戶”,而是“人”。人有喜怒哀樂,未來的廣播一定要提供與“人”能共情的內容和服務,能給“人”即時提供情緒價值,培養“人”的深度依賴和信任。同時,作為被服務的個體,同樣反向輸出獨有價值,增量廣播消費群體的價值池,為廣播帶來商業利益的同時,也能體現自身價值,從而與廣播建立和形成新型的良性互動關系。屆時,在多場景下,對新廣播的沉浸和依賴,則更加彰顯新廣播的優勢,讓我們拭目以待。(轉載有刪減)
文章來源:云南廣播電視臺規劃發展部
責任編輯:Rex_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