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凌晨,美國《科學》(Science)雜志以長文形式發表了西北大學研究團隊牽頭聯合國內外多家科研單位的最新研究成果《寒冷適應促進了亞洲葉猴社會系統的演化》,首次系統性地揭示了靈長類社會演化之謎。該期《科學》雜志的封面圖為亞洲葉猴的代表——秦嶺金絲猴。
此項研究整合了動物行為學、生態學、地質學、比較基因組學等多學科手段,完整揭示了800萬年以來亞洲葉猴復雜社會系統演化的過程、動力和遺傳基礎。
(資料圖片)
靈長類動物具有復雜而多樣的社會結構,其社會系統的演化機制研究是學界長期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金絲猴研究團隊20多年來致力于亞洲葉猴重層社會系統演化的解析,通過長期的野外觀察與基因組研究,建立了“行為-生態-基因組”這一全新的研究范式,在靈長類社會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圖為秦嶺金絲猴。(西北大學供圖)
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齊曉光介紹說:“通過對亞洲葉猴7個屬代表性物種的系統發育分析和其祖先的社會系統重建,我們提出了亞洲葉猴‘三幕式’的社會演化歷史。研究發現,生活在寒冷環境中的物種傾向于形成較大的社群,且兩次社會聚合分別發生在晚中新世冷期和更新世第四紀冰期,表明寒冷事件可能驅動了社群聚集。”
此項研究豐富了動物社會系統演化學界“非洲起源-分裂”的單一解釋,將亞洲葉猴樹立為研究社會系統演化的新模型。
圖為西北大學金絲猴研究團隊的師生在做實驗。(西北大學供圖)
在研究過程中,團隊還開創了“行為-生態-基因組”這一全新的研究范式。“我們組裝了亞洲葉猴7個屬代表物種的高質量基因組,并將宏觀進化生物學與微觀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相結合,來挖掘寒冷事件驅動社群聚集背后的遺傳學機制。”齊曉光說。
研究表明,歷史上的寒冷事件促進了亞洲葉猴的能量代謝和神經、激素調節相關基因受到正選擇,演化出了更加有效的腦、神經激素調控網絡。
《科學》雜志審稿人評價:“作者通過多學科交叉的方法,完整回溯了亞洲葉猴的社會演化歷史,并對其生態成因和遺傳基礎進行綜合解析,這在靈長類和脊椎動物的研究中都是前所未有的,為社會演化領域開辟了一條新大道。”(記者許祖華、孫正好)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Rex_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