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雷科技leitech
八年前,當微軟拿出石破天驚的 HoloLens,所有科技媒體都興奮于 HoloLens 的革命性與想象力,前 HoloLens 負責人亞歷克斯·基普曼還對媒體說「手機已死」 (The phone is already dead)。彼時,Meta 才剛收購 Oculus(Quest)不久,蘋果還要等到次年(2016 年)才開始招兵買馬研發 AR 眼鏡。
但時移世異,微軟已然放下了對 AR(盡管對外一直說是 MR)的野心,的第一款 MR 設備則即將在馬上舉辦的 WWDC 大會上「亮相」。不過如今擺在面前的對手,既不是谷歌(眼鏡)也不是微軟(HoloLens),而是 Meta(Quest)。
(資料圖片)
6 月的第一天,Meta 搶在 WWDC 之前公布了新一代 Quest 3 頭顯,整機變得更輕更薄,但價格也從之前 Quest 2 已經漲價過的 399 美元進一步提升到了 499 美元(128GB 版本),約合人民幣 3500 元。另外 MR 預計是在秋季正式發布,Quest 同樣也鎖定在了 9 月的 Meta Connect 大會。
只能說,扎克伯格是懂蹭熱度的。但另一方面,Meta Quest 也是有底氣面對蘋果的。
過去兩年 Meta Quest 幾乎統治了整個頭顯市場:2021 年 Quest 2 出貨量突破 1000 萬臺,Meta 在全球 VR 頭顯市場占有率達 90%以上;2022 年就算在沒有新品、漲價以及消費電子大衰退的背景下,Meta Quest 在全球 AR/VR 頭顯市場的占有率依然接近 80%。
問題是面對蘋果的首款 MR,預計同期發布的 Quest 3 還可能繼續統治全球頭顯市場嗎?
(PS:AR 是增強現實,VR 是虛擬現實,MR 混合現實則是融合了 AR 和 VR 體驗,XR 擴展現實是對前三者的一種統稱。)
Quest 3 更像傳聞中的 蘋果 MR,但還是有不少區別
頭戴設備,對于用戶來說第一個門檻就是頭戴的「舒適性」,除了在佩戴設計上進行改進,比如做好前后重量的平衡,最核心的還是做輕做薄。不管是官方在視頻中的表述,還是彭博社記者 Mark Gurman 此前的上手體驗,都證明了新一代的 Quest 3 變得更輕更薄。
這一點其實不意外,上一代 Quest 2 已經是 2020 年發布的產品,采用的還是菲涅爾的光學方案。到去年字節發布 Pico 4,Meta 發布 Quest Pro 的時候已經全面開始過渡到 Pancake 光學方案。
具體細節這里不細說,總之就是基于 Pancake 方案,在光路距離一定的情況下,頭顯的空間可以被進一步壓縮,從而使得整體變得更輕更薄。具體到 Quest 3,官方進行了簡單的厚度對比,宣稱比上一代薄了 40%,至于重量方面能有多少減輕暫且不得而知。
兩代 Quest ,圖/Meta
另外佩戴上還有一個明顯的變化,頭顯的內側從原本的塑料換成了織物,理論上佩戴感受會更舒服一些。
不過相比佩戴,外觀上的變化可能更容易吸引目光,最突出的就是正面的三個「藥丸」,左右兩個分別都搭載了兩顆攝像頭,可以確定是會在彩色透視的功能上支持一定的 MR 體驗。
這張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攝像頭,圖/Meta
這也是包括 MR 在內,很多頭戴式設備正在做的一件事,通過對外的彩色攝像頭,不僅可以讓用戶不用摘下頭顯就能看到周圍的真實環境,還能支持 MR 體驗??紤]到 Quest 3 的定位,最好不要對它的 MR 體驗抱太多希望,要知道主打 MR 體驗的 MR 設備,直接塞下了十幾顆攝像頭。
但至少在看清環境這個方面上,Gurman 認為 Quest 3 可以更準確地呈現色彩,幾乎相當于摘下頭顯看到的現實環境,即便是戴著 Quest 3 看手機也是沒問題。
另外 Quest 3 在底部配備了實體的音量鍵和一個滾輪,滾輪可以用來瞳距,應該可以大幅改善瞳距調節的體驗,電源按鈕和 USB-C 端口,則仍位于頭顯的外側面。
滾輪和瞳距調節結構,圖/Meta
手柄則經過了重新設計,去掉了頂部的圓環,外觀更接近 Quest Pro 的手柄,但又缺少攝像頭,意味著在追蹤方位和定位準確度上應該會弱于 Quest Pro。
同樣缺少攝像頭的地方還有頭顯內側。與蘋果 MR 以及自家的 Quest Pro 不同,目前來看 Quest 3 在內側沒有搭載攝像頭,并且可以確定并不支持眼動追蹤和面部追蹤功能,自然也就不支持注視點渲染技術。
這里多解釋下,注視點渲染技術是基于人眼注視進行重點高清渲染,人眼注視之外則降低渲染程度,以此降低性能需求和功耗,目前新推出的高端頭顯基本都會標配(比如 PSVR 2),但實際表現還要依賴于眼動追蹤的精準性和響應速度。
注視點渲染,圖/HTC
至于 Quest 3 為什么不在內側增加攝像頭,除了成本考慮,可能也是因為沒有必要。按照 Gurman 的說法,Quest 3 的實際清晰度與 Quest 2(略高于 1080P)差不多,換言之分辨率很可能沒有得到大幅提高。
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性能的提升。Quest 3 搭載了高通最新一代的驍龍 XR2 Gen 2 芯片,在界面瀏覽、應用啟動和游戲運行方面的速度都有很大的提高。
總的來說,Quest 3 的定位決定了它不可能是一次顛覆性的升級,但至少性能的提升,更輕更薄的設計,以及彩色透視和 MR 體驗的支持,都讓 Quest 3 的使用門檻更低,使用體驗更好。此外我們也不能忽略,Quest 積累的內容庫也是 Meta 在 VR 頭顯上的壓艙石,就算是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追趕上來。
考慮到 Quest 3 499 美元的起售價,再對比下蘋果 MR 可能 3000 美元的高價,我還是認為對大部分普通消費者而言,Quest 3 可能才是首選。
但顯然,Quest 3 和蘋果 MR 的競爭并不在一個維度上。
XR 的新世界來臨之前,Meta 和 的「同床異夢」
在 MR 還沒有正式推出之前,它最大的爭議點大概還是價格。3000 美元,換算成人民幣大約是 2 萬出頭,貴是當然貴,但考慮到折疊屏手機初期的價格也差不多,對于數碼愛好者來說好像也不是不能接受。
更關鍵的問題是,蘋果想要什么?所有人都明白,當下的 XR 設備在產品體驗上存在很多問題??梢酝瞥鲆豢?6000 元(人民幣)左右的 MR 頭顯,但受限于成本,零部件、工藝、技術等方面可能都會受限,產品體驗必然會有所下滑。然后呢?XR 用戶再一次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從目前來看,蘋果顯然是希望能夠通過首款 MR,一舉改變 XR 設備的體驗和用戶認知,就如同初代 iPhone 改變手機一般。所以針對顯示和性能兩大核心難題,要用上 XR 有史以來最好的屏幕、最強的芯片,至于人機交互以及軟件也是一貫重視的環節,但這部分就要留待 WWDC 或者秋季發布會上揭曉了。
至于高昂的售價,后續隨著供應鏈的成熟、出貨的增加,成本會有一個自然下降的過程,并且按照彭博社的報道,內部也已經在開發一個更低配、更便宜的版本。
這也是蘋果第一款 MR 和 Quest 3 根本上的不同,Quest 3 的目標始終只是在上一代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和改進。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各方面的風險都更低,壞處是很難扭轉現在大眾對于 XR 的失望。所以說好聽點 Quest 3 叫務實,說難聽點就叫不求上進。
但這不是什么壞事,Meta 嘗試過 MR 的策略,在去年秋天就推出了高端定位的 Quest Pro。從結果來看,Quest Pro 失敗了,上市僅 4 個月售價就從 1500 美元一路降到 1000 美元,更重要的是:
沒有人記得 Quest Pro 帶來了什么顛覆性的體驗。
呢?就像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說的,「即將出世的 MR 能不能帶來革命性的用戶體驗,并且深入人心。這會改變一切?!箍峙逻@也是的期許,畢竟他們對這一代的銷量也沒有抱太多的期望。
而對于 Meta 來說,成功與否都是一件足以讓人糾結的事。如果失敗意味著的威脅可能大大降低,但其實也是 XR 的又一次重大失敗,打擊行業、用戶和市場的信心。但如果成功,大眾用戶對于 XR 興趣大增,卻又被高昂的售價勸退,Quest 3 很有希望再一次成為「多數人的選擇」。
只是,留給 Quest 和 Meta 的問題不會消失。在占領用戶心智之后,所有人只會知道「=好 MR/XR」,除了更便宜,誰還愿意了解 Quest?
責任編輯:Rex_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