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天完成場館改造,“水立方”變身“冰立方”;38個月的施工周期縮短至31個月;1.2萬平方米亞洲最大的全冰面……一系列智慧建造與新技術應用正助力冬奧工程。
依托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的集成與創新應用,在2020年服貿會上,中建一局、北京建工集團、北京城建集團將攜一系列智能建造成果亮相,展示現代建筑企業向綠色化、智慧化、工業化轉型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水立方”20天變身“冰立方”
15日,再次走進“水立方”,這里已經實現了冬季舉辦冰壺賽事、夏季舉辦游泳賽事雙型轉換的場館功能,成為反復綜合利用的雙奧場館代表作。
記者了解到,為服務北京2022年冬奧會冰壺賽事,中建一局20天完成了“水立方”變身“冰立方”場館改造。
“我們著力開展新領域和新業務的技術攻關與集成,通過5G、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信息通信技術應用,開展智能建造研發,涵蓋智慧工地平臺、模架體系優化及監控系統、機電管線優化重組、定制化CI場布、現場固廢管控、BIM信息資源庫、塔吊精細化管理等7個領域。”中建一局黨委書記、董事長羅世威指出,從泳池變身冰場,搭建轉換結構是改造的首要難題。
據介紹,“冰立方”項目應用BIM技術,搭建起由2600根薄壁H型鋼和1570塊輕質混凝土預制板組成的轉換結構,為冰場架體的鋼梁和混凝土預制板都編輯了數字身份,在轉換施工中精準有效地將每個構件復位。
水立方需要高溫高濕環境,冰立方需要低溫低濕環境,如何在同一場館施行分區域溫度濕度控制,是場館改造又一難題。
據悉,項目應用冰場環境智慧調控平臺,將制冰系統、除濕系統、空調系統集成到一起,通過可視化界面對場館各設備系統自行智慧化調控,保證在同一個比賽大廳內的冰面、冰面上空1.5處、觀眾席三個區域的溫濕度控制分別達到既定要求。
另外,在場館智能化運維方面,中建一局項目團隊應用能源智能管控系統,對場館空調、采暖、電梯、照明等建筑能耗及水資源實施分項分區調控,踐行了低碳、綠色、可持續的運營理念。
智慧建造助力縮短工期
在國家會議中心二期工程現場,過去“出大力、流大汗”的工地在現代信息化技術支撐下,正在發生變化。BIM正向設計、自動焊接技術、測量機器人監測技術、三維激光掃描安裝精度技術、基于北斗衛星定位系統的屋面滑移監測平臺……現代信息技術在建筑行業中的應用正在變得越來越廣泛。
據國家會議中心二期項目總工程師陳碩暉介紹,國家會議中心二期工程總用鋼量達12.6萬噸的鋼結構施工中,北京建工集團引入無線傳輸、云平臺、云存儲等技術,自主研發監測數據平臺,對施工中出現的應力變形等問題實時監測,并可進行數據的自動傳輸、存儲和分析,實現對1.9萬平方米無柱大空間載重4.65萬噸帶混凝土結構的安全卸載。同時,工程使用計算機控制液壓技術,依托“北斗”系統將結構的測點數據精確到毫秒級。
記者了解到,國家會議中心二期工程承擔著2022年冬奧會期間的IBC(國際廣播中心)、MPC(主新聞中心)轉播功能,是所有冬奧場館中開工最晚、體量最大的項目。
“工程總工期31個月,2021年7月4日交付冬奧組委,工期十分緊張。”陳碩暉表示,通過采用一系列智慧建造技術,有效地將38個月的施工周期提前了7個月。
北京建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樊軍表示,在當前全球經濟發展亟需恢復活力的背景下,信息化和智能建造技術對疫情期間構筑更加暢通的管理渠道、開發更前沿的作業方式、推進復工復產等有著積極的意義。
亞洲最大全冰面即將亮相
位于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南園西北側,北京冬奧會唯一新建冰上競賽場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已經整體亮相。
沿著國家速滑館外墻曲面,3360塊外幕墻玻璃拼接出的22條“絲帶”,猶如速滑運動員在冰上劃過的痕跡。國家速滑館也因此得名“冰絲帶”。
不久的將來,一座集體育賽事、群眾健身、文化休閑、展覽展示、社會公益于一體的多功能冰上運動中心,將以“編織天幕”“絲帶飛舞”的優美姿態現世。
北京城建集團總經理裴宏偉表示,北京冬奧會主場館國家速滑館建設中,信息化技術與裝配式建造相結合,建立起全過程高精度仿真、高質量構件加工與安裝、高精確測控技術和施工偏差適時調整的技術管理體系,實現像造汽車一樣建奧運場館,將打造世界最智慧的場館。
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目前國家速滑館正在進行機電管線和屋面安裝沖刺,1.2萬平方米亞洲最大的全冰面也即將亮相。
“冰絲帶的冰面是一個全冰面設計,冰面采用分模塊控制單元。除了400米冰面跑道,整個場心也全部做成了冰面,是亞洲冰面最大的速滑館。”國家速滑館工程項目經理張怡介紹說。
另外,國家速滑館將被建設成為世界最大跨度正交雙向單層馬鞍形索網屋頂的體育場館,北京城建研發首創了復雜張力結構綜合形態分析方法,獲得了受力最佳、經濟最優、形態最美的雙曲面結構造型。索網結構更是符合綠色辦奧的要求,用鋼量約為傳統屋頂的1/4,工廠定制,現場裝配,施工簡便。
北京城建集團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張晉勛介紹,國家速滑館在建造過程中采用了綠色、低碳技術和工業化裝配方式;通過計算機系統模擬建造過程,用大數據指導實踐;通過國產化攻關實驗,實現了國產高釩密閉索首次大規模應用,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