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迅速發展,人口不斷聚集。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協調城市具有的居住、工作、交通、游憩四大基本功能,科學合理地進行總體布局,是城市規劃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城市規劃涉及經濟、社會、文化以及生態等多方面因素,是一種滿足城市發展需求的綜合思維方式、空間解決方案,為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當前,城市發展的重心正在轉向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空間修補和城市生態修復,在城市中建造城市將成為今后城市規劃的主題。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引領作用,科學地做好城市規劃,需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首先,尊重城市的特點和現狀,根據其自身特色確立發展定位;其次,尊重城市的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第三,尊重城市原本的生態景觀風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尊重人的需要和選擇,堅持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理念。
具體而言,城市規劃和建設應從外延擴張向內部挖潛轉型,避免大規模土地擴張,通過基礎設施完善和業態升級,在既有空間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城市品質。同時,引入“有機更新”理念,在城市建設中避免簡單的推倒重來,在細致調研的基礎上統籌規劃保護和新建。例如,西班牙巴塞羅那市中心城區完好地保留了許多歷史建筑,緊鄰它們的則是極具現代特色的建筑,既延續了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又呈現了現代的創新與活力。上海則將舊區改造的思路由“拆改留”轉向“留改拆”,三者順序的變化,代表著城市發展理念和城市發展方式的轉變。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規劃應尊重人的需求,一方面,城市建設要特別重視有溫度的人性化尺度,老城區要延續原有的道路寬度、線形,不隨意拓寬道路;新區建設也要注意保持舒適的街道尺度,創造宜居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城市規劃中應給公眾參與留足空間。上海徐匯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作為上海市中心規模最大的歷史文化風貌區,通過制定城市設計通則、街道設計導則和建筑圖則等規劃方法,搭建了各級政府、各部門與居民、經營者、開發者等多方參與的平臺,構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發展格局。
目前,我國城市已陸續步入由增量發展到存量更新的轉型期,在城市規劃尤其是在城市更新領域大有可為。國內一些現行的建筑法規和技術規范已不太適用于老城區的更新改造和品質提升,應盡快建立與城市更新相關的規劃、建筑、市政、消防、抗震等法規,為城市規劃和建設管理走向精細化提供法律支撐。在實踐層面,可賦予地方結合自身實際制定政策的空間,研究制定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城市有機更新的財稅政策,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城市更新。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責任教授、城市更新保護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本報記者白紫微采訪整理)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