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進入暑假,各大品牌的兒童智能手表進入銷售高峰。記者發現,不少含有不良內容、偽裝成益智類內容的游戲APP、搜題類軟件等,借兒童智能手表“潛入”了孩子們的生活。此外,兒童智能手表還存在APP支付不需要輸入密碼驗證、信息泄露等問題。(據7月21日《北京青年報》報道)
兒童智能手表屬于可穿戴智能設備產品,因其具有通話、定位、緊急呼叫等多種功能,受到很多家長的青睞。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預計未來中國兒童智能手表行業市場規模將以20.9%的年復合增長率持續增長,并于2023年突破200億元規模。
然而,在市場蓬勃發展的背后,兒童智能手表行業亂象叢生。從媒體報道來看,一些兒童手表不需要輸入密碼就能隨意扣款;有的兒童手表可以下載的APP多達上百款,其中不乏游戲類APP,很容易導致孩子沉迷其中;APP安裝后無需用戶授權就可以獲得定位、通訊錄、麥克風、攝像頭等多種權限。
其實,不僅是兒童智能手表,平板電腦、早教故事機等其他智能產品,也都存在同樣的情況。這些兒童智能設備帶來的問題,無一不讓家長們感到擔憂。
為了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規范和引導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今年4月,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委)發布了推薦性國家標準GB/T 41411—2022《兒童手表》,這是我國發布的首個兒童手表國家標準,將于今年11月1日起實施。標準覆蓋了兒童手表的定位性能、通話、電磁輻射、信息安全等關鍵質量安全和性能指標,提出了相關評估和檢測方法。近日,中央網信辦等部門聯合啟動了“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其中就包括強化對專門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手表、平板電腦、早教故事機等智能設備信息內容的管理。
相關部門應以此為契機,設置準入基本標準,加強內容審查,針對兒童智能設備安全防護問題形成監管長效機制,開展常態化監管執法,及時開展全面排查和專項治理,強化技術檢測和監督檢查,對安全能力不達標的兒童專用移動智能終端,依法責令停止銷售并依法處置涉事企業。
規范兒童智能設備的發展,更需要行業加強自律。生產企業在合法合規生產產品,確保產品質量的同時,應擔負起企業社會責任。在產品功能以及相關內容方面,企業應牢固樹立安全底線和法律底線,不能讓毒害兒童身心健康的兒童智能設備流入市場。與此同時,學校和家長也應對兒童使用智能設備多些提醒,避免未成年人沉溺其中,甚至被誤導消費。
只有各方共同發力,才能讓兒童智能設備更好地服務于未成年人。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