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要以規范為指引,對網絡主播的準入門檻進行分類劃定,對需要專業知識背景的網絡直播強化資質要求;對網絡直播內容和直播方式進行合規性審查,讓違法違規內容和行為沒有出鏡機會;對網絡直播行業進行綜合性、體系化監管,扶正祛邪,促進其健康發展。
據7月19日《人民日報》報道,圍繞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文化和旅游部近期聯合印發的《網絡主播行為規范》,北京市廣播電視局近日召開專題研討會,就加強網絡主播隊伍建設和管理,促進網絡直播業態高質量發展等方面進行交流座談,開展專題政策解讀,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建議。一些專家學者認為,該規范對網絡直播行業劃定了紅線和底線,有利于網絡主播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據悉,國家廣電總局將進一步指導網絡平臺、經紀機構等開展好網絡主播培訓,積極支持申報網絡主播為新職業。
2016年以來,多部門分別或聯合下發了一系列規范網絡直播行為的文件,《網絡主播行為規范》將此前分散的監管文件集成,列明在提供網絡表演及視聽節目服務過程中不得出現虛假宣傳、流量造假,雇傭水軍刷禮物等31項行為,同時提出了主播資質、直播內容、監管體系構建等方面的合規性要求。該規范一經出臺就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當下,網絡直播、網絡營銷風風火火,漸有成為下一個熱門行業風口的趨勢。一些機構、明星網紅、商家紛紛涌入,有的為產品代言,有的為貨物開啟新銷售渠道,魚龍混雜的現象也很快出現。比如,直播手段花樣繁多,嘩眾取寵、誘導打賞、惡意炒作、以次充好等不一而足,甚至扭曲社會認知;市場秩序混亂無序,營銷假冒偽劣、侵犯知識產權或不符合保障人身及財產安全要求的商品,虛構或者篡改交易、關注度、瀏覽量、點贊量等數據流量造假,以及不正當競爭行為屢見不鮮。凡此種種,損害了行業發展,惡化了行業形象,給直播經濟的健康成長帶來種種負面影響。
這與一段時間以來網絡直播行業的門檻低、運營成本低、管理不到位有著密切關系。行業門檻低導致從業人員良莠不齊;運營成本低吸引不同領域、不同產品紛紛涌入,導致行業內既藏龍臥虎,也藏污納垢;管理不到位導致直播內容質量難以保證,真假信息充斥,受眾難以理性選擇,甚至上當受騙。更有甚者,一些本來需要專業人員解讀、需要專業機構保障的知識分享和產品推介,由缺少專業背景、沒有資質的機構和個人胡亂給出建議,導致直播過程違法違規行為頻頻上演,甚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趨勢。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7.03億戶,網絡主播賬戶累計過億。2020年網絡直播市場規模突破1500億元。有研究報告預測,2026年我國網絡直播市場規模將超過2萬億元。人社部已經將互聯網營銷師列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使其成為一個國家認證的新職業。網絡主播也正在向新職業邁進。
新行業行穩致遠需要一個有規則約束的環境,新職業穩步前行離不開一套行為規范。網絡直播是一個文化元素和市場元素交織的特殊行業,網絡主播是集傳播知識和營銷產品于一身的特殊職業。讓網絡主播職業化路徑更加清晰,要以規范為指引,對網絡主播的準入門檻進行分類劃定,對需要專業知識背景的網絡直播強化資質要求;對網絡直播內容和直播方式進行合規性審查,讓違法違規內容和行為沒有出鏡機會;對網絡直播行業進行綜合性、體系化監管,扶正祛邪,促進其健康發展。
事實上,與網絡主播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煩惱類似,不少新職業在萌生和初始發展階段,也曾遭遇類似問題和挑戰。因此,《網絡主播行為規范》對其他新職業的成長和規范化發展也同樣有借鑒意義。
《網絡主播行為規范》既是該行業發展的路線圖,也是確保這一新職業穩步前行的任務表。期待通過規范的實施,在總結經驗和細化監管的基礎上,構建起規范直播經濟和護佑網絡主播新職業發展的制度體系。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