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4月16日9時36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云三號07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新華社發(汪江波攝)
昨天9時36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云三號07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圓滿成功。該衛星是我國首顆降水測量專用衛星,與此前發射的3顆衛星在軌組網完成后,我國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模式中衛星觀測數據的更新時效將進一步提高,預報精度將提高3%左右。
風云三號07星在國際上首次采用雙頻主動降水測量雷達與被動微波、光學遙感相結合的綜合探測,主要用于災害性天氣系統強降水監測,可提供全球中低緯度地區降水三維結構信息,提升降水要素探測性能,為提高降水氣象預報準確率提供支持。該衛星將填補國內降水三維立體層析探測數據空白,整體功能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這些功能的實現,離不開星上搭載的我國首套“空中雨量計”——星載Ku、Ka雙頻降水測量雷達。其中Ku頻段有利于探測強降水,Ka頻段有利于探測弱降水。它們能讓衛星具備自上而下獲取三維結構信息的能力,給大氣降水進行“CT掃描”。同時,微波成像儀像是一只高靈敏、高精度的千里眼,對臺風暴雨“精確把脈”。中分辨率光譜成像儀則能輔助判斷降水云的存在。
在軌運行后,該星能精確感知到地球大氣0.2毫米每小時如“毛毛雨”般的降水強度變化,精準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另外,作為風云氣象衛星的首顆非太陽同步傾斜軌道衛星,該星將與此前發射的3顆衛星在軌組網觀測,使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同時運行“上午、下午、晨昏、傾斜”4條近地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未來,我國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模式中衛星觀測數據的更新時效將進一步提高,預報精度將提高3%左右,預報時效延長24小時左右,衛星全球觀測頻次可達每4小時1次,氣象災害監測時效提高近1倍。
責任編輯:Rex_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