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指導,南寧市博物館、博物館頭條共同主辦的“民族服飾主題展覽創新策展暨博物館創新傳播研討活動”在南寧市博物館開幕。與會代表以“民族服飾主題展覽創新策展暨博物館創新傳播”為主題進行深入交流與探討。
與會嘉賓合影
中國文物學會文物旅游專委會主任委員趙古山、廣西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吳偉峰、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趙麗帆、南寧市博物館館長張曉劍、中國文物報社文博編輯中心主任崔波、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博物館頭條主編折彥龍等嘉賓出席本次論壇。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鄭茜、上海大學教授、圖書館館長潘守永參與本次論壇的線上發言。來自中國絲綢博物館,中國園林博物館,貴州省博物館等等近百位代表參與本次會議。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文物學會文物旅游專委會主任趙古山發言
在開幕式上,中國文物學會文物旅游專委會主任趙古山表示:博物館展覽創新策展是博物館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博物館從業者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提高展覽的質量和影響力,為廣大觀眾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務。民族服飾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民族服飾主題展覽的創新策展可以展現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和獨特性,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現代文化。
廣西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吳偉峰同樣在致辭中指出:民族服飾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廣西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本次活動將深入探討民族服飾主題展覽的策展創新,探索博物館創新傳播的新途徑,為廣西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本次研討會分為上下午兩場內容,上午場由中國文物報社文博編輯中心主任崔波主持,主題為“博物館的創新傳播方式”。下午場由博物館頭條主編折彥龍主持,主題為“民族服飾主題展覽創新策展”,共有七位嘉賓進行了分享。
其中,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趙麗帆分享了廣東省博融媒體建設的相關經驗,廣東省博從“五個粵博”理念出發,推出全新的策展人制度,確定了九大展覽主題,打破團隊之間的壁壘,更好的為觀眾推出優質多元化的展覽內容。通過一網、二微、三視頻的聚合結構,成功建立起以廣東省博為中心的融媒體平臺,通過持續不斷的運營,各大平臺的瀏覽量和粉絲量都有不同程度的躍升,效果顯著,極大地提高了廣東省博的影響力。
此外,上海大學教授潘守永提到,從新博物館學的角度去看展覽創新,從跨學科實踐的角度實現展覽創新。從觀眾的角度來說,展覽的文本模式被弱化,圖像模式的作用更加凸顯。提出介入式的博物館學,讓藝術展覽成為社區美好生活的發動機。
南寧市博物館館長張曉劍
民族服飾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民族服飾主題展覽的創新策展可以展現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和獨特性,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以及現代文化。
博物館內展出的民族服飾
對此,南寧市博物館館長張曉劍從傳統博物館學和新博物館學兩種理論的對比出發,指出“意象展”是運用了體用論指導的一次展覽實踐。他提到博物館活起來不能單純依靠常設展,要舉辦特展來吸引觀眾,通過特展能夠建立起博物館與公眾之間的聯結與紐帶。最后,張曉劍指出,要重視博物館的預算管理,高質量的預算管理支撐著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
本次論壇還進行了以「探討如何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和創新展示手法,讓民族服飾主題展覽更加形象生動,更具有傳播力」為主題的圓桌會談,與會嘉賓圍繞主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在互相交流中不斷深化對主題的理解,彼此啟發,互相促進。(中國日報廣西記者站 張莉,攝影:常上暉)
責任編輯:Rex_23